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资湘 > 赫山记忆

叶梦

叶梦

发布时间:2014-10-13 17:01 信息来源:赫山区 作者: 浏览量:1763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叶梦(1950年11月-- ),原名熊梦云。湖南益阳人。67届初中毕业。当过仪器装配工、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广播站文艺编辑、文化馆文学干部。1984年调湖南日报任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年调湖南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迄今,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叶梦于1980年年开始创作,已发表小说、散文、散文诗、随笔、报告文学若干,出版散文作品集8部、长篇小说1部、主编《画家散文》(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女画家散文》(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叶梦已出版作品集:

  散文集:《小溪的梦》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1986年)

  散文集:《湘西寻梦》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散文集:《月亮?女人》     ( 漓江出版社1993年)

  散文集:《灵魂的劫数》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

  散文集:《月亮 ? 生命 ?创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

  散文集:《风里的女人》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

  散文集:《遍地巫风》 (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散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叶梦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散文集:《乡土的背景》 (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

  散文获奖情况:

  《啊,绿色的荔枝树》获《青春》散文奖(1982年)。

  《羞女山》获《青春》散文奖(1983年)。

  《创造系列之二》获《芙蓉》散文一等奖(1993年)。

  散文集《小溪的梦》获首届湖南儿童文学大奖(1987年)。

  以散文创作的显著成就获“湖南青年文学奖(1986年)”

  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1998年)”

  以下是网络上有关叶梦的评论:

  叶梦以对故乡的敏感、细腻和独特的感悟,执着不懈地创作她的故乡赞歌,从历史到现实,从风景到风俗,并逐渐形成系列。从《遍地巫风》到《乡土的背景》,让本土和外乡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块平凡土地的不凡价值。她以《羞女山》为代表作的风景谈,成为了新时期的散文名篇,以一座山点化出益阳的神秘瑰丽。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有对益阳风貌的全景白描,有对益阳民俗的文学阐释,多已成为公认的探索益阳的文化地图。这回她把笔触向了益阳的人物

  叶梦所撰人物系列,在提升了益阳历史与人文的分量的同时,深度探悉了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益阳地域文化的来踪去向由此变得脉络清晰、耐人寻味。这些出自叶梦不俗的史识史才,出自不嫌琐细不计工本的专注投入,更出自她与生俱来与日俱增的乡土眷念。

  叶梦是公认的抒情散文好手,人物散文写得如此精到老辣真让人有些意外。那些远去和远处的人物,通过作家搜寻史料、追记采访、得到了大量细节,于是她笔下的人物一点一点复活了,变得生动、具体、活跳,充满了灵性与温情,尽管全书是由单个人物与独立篇章组成,感觉连贯流畅,像读一部完整的故事。也许受了前辈益阳作家周立波的影响,她平静质朴的文字背后是浓得化不开的益阳氛围、益阳情调,尤其是许多只有益阳才能听到用到的词汇,她信手拈来,读来亲切而传神。

  叶梦的乡土背景是独特的。在雪峰山脉和洞庭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奔腾冲决的资江到这里已平缓而弯曲。湘人的血性隐藏益阳人性格深处,表现出来的却不如上游的邵阳“宝古佬”那样刚烈,益阳话中的“待人小意”,就是对益阳人热情而宽容、细致而谦和,善解人意,善结人缘禀性的概括。叶梦的努力,使这种乡土文化丰富了湖湘文化的整体,又揭示出其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雄阔中更见精微,豪迈中颇多文雅。有一位我敬重的长者在那里工作生活两年多,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益阳人的温文尔雅,委婉平和。正是这平和之下,益阳文化蕴涵着持久与绵长,不至在坚硬的现实碰撞中化为文明的碎片。

  遥望益阳,忘不了那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也总是联想到承载着丰绕精神和物产的故土。好在今日益阳一如往昔的秀美、宁静。在无数城市不问情由脱胎换骨的运动中,益阳的规划与建设显得严谨而适度,山水田园风光依稀可辩,高新科技的产业导向中渗透着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慢半拍的开发节奏,当初来不及作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而今又已经引进了现代的生态和环境意识,城市化的进程更加科学和民主。过去曾被人轻慢的地方越来越显示出让人艳慕的后发价值和优势。我们由此庆幸益阳文脉的延续,更对未来滋生信心与希望。

  ………………..

  “周老,我们益阳山清水秀,充满灵性,有机会,您到我们益阳走一走,会显得更加年轻!”一进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的家,我们的女作家叶梦就满面笑容,向老前辈发出邀请。那种对家乡的赞美溢于言表。年过80的周老连忙说道:“好,好!”坐在周老旁边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顾骧也情不自禁地表示:“我一定要去一去!”

  这是今年1月8日,先天大雪纷飞的北京,这天阳光灿烂。但街边、屋顶上的积雪颇为厚实,户外走走,耳朵针刺般痛。叶梦却不忌寒冷,我们到柳荫公园东门附近接她时,她和顾骧介绍来自家乡的每个人。然后转过身,兴奋地告诉我们:“‘三周’研究会的事,顾骧老师很支持,现在就请顾老带我们去拜见周老!”说着,叶梦像孩子一样笑了。就这样,我们驱车往东,穿街过巷,来到北四环北路干杨树16号小区,走进了周巍峙的寓所。

  “您知道,我们益阳就是黎锦晖曲中‘桃花江是美人窝’的那个地方,那里有普山普岭的茶子花,如海的楠竹。位置就在洞庭边、资水尾闾,周谷城、周扬、周立波的家乡就在这青山绿水之中。”此刻,叶梦进一步的介绍,把周巍峙和顾骧带到了经典的江南益阳。周巍峙1949年随周扬进北京,组建中国文化部,曾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此刻,这位早就对益阳人有着特殊感情、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曲作者、著名的音乐家,已被叶梦描述的益阳所陶醉,连声说道:“啊,好,好!”与此同时,坐在周老旁边的顾骧老师满面笑容、充满了神往。这位周老晚年的秘书,再一次表示“一定要访一访益阳。”

  就这样,叶梦用益阳人的实在,用对故土的深情,用故乡的秀美山水和人文风景打动了我国文化界泰斗级人物,周老和顾骧老师当时就充满了憧憬、活力,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种境界为什么能出现?坐在一旁的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问号。回到益阳,我于夜深人静之时,就着台灯,翻开了她的新作《乡士的背景》。师兄祖?在序中如此写道:“叶梦从对故乡的敏感、细腻和独特的感悟,执着不懈地创作她的故乡赞歌,从历史到现实,从风景到风俗,并逐渐形成系列。从《遍地巫风》到《乡土的背景》,让本土和外乡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读这块平凡土地的不凡价值。”是的,叶梦在自己大量的作品中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在他乡异地遥望着自己的故乡。难怪好多朋友对我说:“叶梦三句话不离赞美故乡。”

  叶梦是益阳的女儿,故乡的歌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