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6-17 15:09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作者:发改局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 1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1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 12 -

第二章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擘画高质量发展奋进蓝图......... - 14 -

第三节  指导思想.................................................................... - 14 -

第四节  发展原则.................................................................... - 14 -

第五节  战略定位.................................................................... - 15 -

第六节  发展目标.................................................................... - 17 -

一、总体目标.......................................................................... - 17 -

二、具体指标.......................................................................... - 19 -

第三章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势......... - 21 -

第七节  优化“一核一带两区”产业空间布局................ - 21 -

第八节  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发展.......................................... - 23 -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 24 -

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 27 -

三、融合发展数字经济.......................................................... - 29 -

第九节  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 34 -

一、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 34 -

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 - 36 -

三、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 38 -

第十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 - 40 -

一、提质生产性服务业.......................................................... - 40 -

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 43 -

三、发展壮大全域旅游.......................................................... - 47 -

第四章  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 - 52 -

第十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 52 -

一、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 - 52 -

二、推动重大试点改革先行先试.......................................... - 53 -

第十二节  坚持创新引领....................................................... - 55 -

一、实施创新要素聚集行动.................................................. - 56 -

二、实施创新创业推进行动.................................................. - 57 -

三、实施科技服务提升行动.................................................. - 59 -

第十三节  加速开放崛起....................................................... - 60 -

一、主动融入大循环.............................................................. - 61 -

二、积极对接大战略.............................................................. - 61 -

三、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 64 -

第十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 64 -

一、营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 65 -

二、营造公平市场发展环境.................................................. - 65 -

三、营造优质生产经营环境.................................................. - 66 -

第五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广阔空间.... - 67 -

第十五节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 67 -

第十六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 67 -

一、构建“一核五副多点”城乡空间布局................................ - 67 -

二、优化特色城镇发展格局.................................................. - 69 -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 - 71 -

四、促推城区提质更新.......................................................... - 73 -

第十七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74 -

一、优化城乡融合格局.......................................................... - 74 -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75 -

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 77 -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79 -

五、实施农村人才振兴.......................................................... - 80 -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 82 -

第十八节  整治突出环境问题.............................................. - 82 -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 82 -

二、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 83 -

三、加强土壤污染修复.......................................................... - 84 -

第十九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 85 -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 85 -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86 -

三、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 86 -

第二十节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 87 -

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 87 -

二、发展美丽生态经济.......................................................... - 88 -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89 -

第七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高质量发展幸福生活......... - 90 -

第二十一节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90 -

一、完善交通网络.................................................................. - 90 -

二、改善水利条件.................................................................. - 93 -

三、夯实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97 -

四、升级信息基础设施.......................................................... - 99 -

第二十二节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101 -

一、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 101 -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 102 -

三、完善城乡救助体系........................................................ - 104 -

四、推进殡葬体制改革........................................................ - 105 -

第二十三节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105 -

一、提升就业质量................................................................ - 105 -

二、建设教育强区................................................................ - 106 -

三、打造健康赫山................................................................ - 107 -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 109 -

五、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 112 -

第二十四节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113 -

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 113 -

二、深化法治赫山建设......................................................... - 113 -

三、深化平安赫山建设......................................................... - 114 -

四、强化债务风险防控......................................................... - 116 -

第八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117 -

第二十五节  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117 -

一、坚持党总揽全局............................................................. - 117 -

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 117 -

第二十六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 118 -

一、加强规划管理衔接......................................................... - 118 -

二、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 118 -

三、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 119 -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期。赫山作为益阳市核心区、“东接东融”长沙的桥头堡,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把2021年到2025年的五年规划和2021年至2035年的远景目标结合起来,提出2021年至202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形成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部署,是赫山“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指导性文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赫山区发展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区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融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三大战略,全面打响赫山园区、农业、生态、文化四大品牌,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赫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为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稳步跃升

区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5-2020年(2020年数值为预测值,下同),地区生产总值由278.1亿元增加至408.35亿元,年均增长7.9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7.45亿元增加至22.43亿元,年均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3%;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06.5亿元增加至151.9亿元,年均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827元增加至34432元,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3.845.640.6优化为2020年的11.850.038.2,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走在省市前列,粮食年年增产丰收,常年粮食生产110万亩左右、1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十代十化”社会化服务模式获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肯定,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跻身全国粮油工业百强县。打造全省示范的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赫山十品”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赫山兰溪大米”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形成质量溯源体系。农民丰收节央视连线直播,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智慧农业第一村等引领乡村振兴,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国好粮油行动国家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湖南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县、省级农业科技园,成为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打响赫山农业品牌。沧水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小镇,兰溪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建设强镇,泥江口横堤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型工业增长强劲。发展规模工业企业156家、上市企业4家,华翔翔能、华慧新能源加快上市步伐,培育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轻纺塑编四大百亿产业。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形成以龙岭工业集中区本部为龙头,衡龙新区、沧泉片区、兰溪粮食产业园“三大片区”竞相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成为全市首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破百亿元的园区,向千亿产值国家级园区稳步迈进,获全省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奖。衡龙新区签约引进产业项目38个,鼎一致远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全国首家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亮相湖南5G发展高峰论坛,助力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全域旅游持续火爆,在全市率先建成文旅智能服务平台,积极举办参加省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暨文旅促消费助脱贫行动、益阳高效油菜丰收节、湖南非遗购物节暨桃花源文化旅游节、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暨文化和旅游装备展等节会,推动商贸、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1亿元。“万海商圈”引领消费热潮,桃花仑、赫山庙、桥南等商圈持续活跃,碧桂园、保利等大型房地产企业陆续入驻,光大银行、长沙银行、华融湘江等设立分支机构,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金融商贸中心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创新引领作用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15%以上,2016年至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提前完成“十三五”新增目标,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左右。发展院士、博士后工作站3个,研发开发机构3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2家;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连续两年在全省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中获二类地区前三名。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持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十三五”期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项目243个、187个、197个,省“五个100”、市“六个10”等重大产业项目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十三五”期间新增市场主体55259个,建成全国首家5G+电容器智能制造中心,获批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区)培育建设单位。积极组织参加湘商大会、绿色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等重要节会。引进市域外资金509.4亿元,引进外资3.4亿美元,立项争资150亿元,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60.8亿元,万洋众创、江丰电子、客天下、艾华二期、华慧新能源、口味王、龙岭智慧新城、步步高新天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建设、投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区委区政府一号文件,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五大专项行动。完成区政务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在区本级和园区设立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大力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常态化驻企联络员、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理等机制逐步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认真落实。政银企对接有序推进,获批全市唯一的省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单位。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扩大格局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医共体建设等国省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在全市开设项目建设与企业开办服务专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园区承接市级下放权限90项,区级向乡镇下放权限52项,200余事项实现村级帮办代办,1416个事项实现互联网一体化平台办理。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长益常高铁、宁韶高速、益平高速加快建设,长益高速复线、益马高速、益娄高速、绕城高速、长益高速新益阳互通等建成通车,形成对外开放大通道,加速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获批全省网上申报第一家公共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湘商大会”“沪洽周”等精准招商助力引进市域外资金500亿元,开放格局不断扩大。艾华集团产品销售全球第四,泥江口竹筷出口占全省半壁江山,“十三五”期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重大风险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区城投、龙岭投加快市场化转型,政府债务风险等级为“绿色”,实现“三保”。有效处置新冠肺炎疫情、诺如病毒、粮食安全、非洲猪瘟等重大事件,创造了小河口抢险千分之一的奇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金融、信访维稳、意识形态、民族宗教、党风廉政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成功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每年选派5000名左右干部精准帮扶,“十三五”期间,全区整合资金4.52亿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8亿元。累计发放助学金1.45亿元,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100%覆盖,综合报销比86.1%;改造农村危房10717户,发放补助1.3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5864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8处,贫困户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创建扶贫车间26个、扶贫基地23个、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6个,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2亿元。累计投入630万元,对口帮扶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陈艳辉等8人获评全省最美扶贫人物等称号。全区15075436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污染防治强力攻坚。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宏安矿业、华昌锑业整治工程成为全省标杆,砂石市场整治、砂石粘土砖厂整治、石煤矿山整治、“一江三河三湖”治理、饮用水源保护、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禁捕退捕等强力推进,城乡公交开通新能源班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第六轮评估调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213”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获评省市美丽乡村14家;河长制“三长一站”模式、农村改厕经验等全省推介,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业质量明显提升。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308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2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85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扩面提质,“十三五”期间城乡医保报销24.85亿元;完善区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放养老金29.7亿元、救助资金7.4亿元、优抚资金3.2亿元。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建成通村公路350公里,新改造供电线路4300多公里,实施棚改18842户、危改10717户、完成水利投资19.2亿元、“三微”工程投资7102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资江一线大堤除险加固、奎星塔和鹿角湖泵站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竣工,欧牌线、泉泥线、衡鸾线、G536等完成提质改造。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市三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加入省级医院医疗服务联合体,医共体试点落地见效,区妇幼保健院公卫楼、市三医院南院区等加速推进,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学校3所,改扩建学校9所,改造学校67所,消除大班额566个,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欢乐潇湘 多彩赫山”系列群众文艺汇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种》等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提升了人民群众体质和健康水平。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十大平安创建”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成效明显,建立区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机构,广泛开展感动赫山人物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创新开展“2019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教育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全国试点成效明显,引领新时代文明新风。在全市率先探索“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四红”“五民”“两长四员”小区服务模式,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落地见效,成为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深入,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法治赫山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县(市区),党的建设等事业实现全面性加强,全区上下真抓实干、合力兴区蔚然成风。

五年的开拓奋进,赫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有着深刻启示和宝贵经验,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在赫山落地见效。二是坚持把合力兴区作为重要保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区“四大家”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带领全区上下围绕既定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三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良好态势。四是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国家、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开放战略总布局中抢抓机遇,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改革开放行稳致远。五是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区人民。

 

赫山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值

2020年实际值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18

408.35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41.8

48.28

第二产业(亿元)

183.7

204.06

第三产业(亿元)

192.5

156.01

2

人均GDP(万元)

4.5

5.4

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59

407.9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3

151.9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6

22.43

6

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90

86.64

7

三次产业结构

10:44:46

11.850.038.2

8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76

199.5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30.0

10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5.1

11

农业机械化水平(%

82

86.39

12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98

4.5

13

高标准农田(万亩)

30

36

14

粮食产量(万吨)

55

45.5

15

服务业从业人员(万人)

39.8

41.3

16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52

122.42

17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2.3

2.5

1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3.17

19

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3

绿

20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62

0.26

21

优良空气质量达标率(%)

>95

84

22

万元GDP用水量(吨)

110

73.42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

五年下降10%以上

16.0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率(%)

15.00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率(%)

11.00

氨氮排放总量削减率(%)

16.98

24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

100

25

森林覆盖率(%

35

32.3

26

城镇化率(%

72

63.78

27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3.73

3.44

28

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率(%

100

100

2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2.5

3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3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3.8

社会民生

32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100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100

97.66

33

五保集中供养率(%

32

16.5

34

养老服务千人床位拥有率(%

35

40.7

3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3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99.3

37

人均公用文体设施(m2/人)

2.3

2.71

38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m2/人)

47

56.2

39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五年下降10%以上

0

40

药品抽查合格率(%

>98

99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赫山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类发展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健康、智能、品质和便利,这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要素支撑。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视察,提出了“三高四新”的新定位、新目标,为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之“一带一部”、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益阳东接东融的步伐加快,为我们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发展,赫山稳的态势持续巩固,保的力度持续加大,进的动能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现代化打下了扎实基础。

新历史时期面临新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影响等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虽然赫山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我们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给我们带来不少风险挑战。

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全力以赴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擘画高质量发展奋进蓝图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东接东融、错位发展为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打造“五区一高地”(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现代治理先行区,东接东融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美丽富饶幸福新赫山,在助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彰显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赫山篇章。

 

第四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上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高质量发展成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开放引领,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推进方法,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着眼各项工作统筹谋划、各项政策系统集成,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五节  战略定位

围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大力实施“东接东融”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实现“美丽、富饶、幸福”赫山总愿景,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现代治理先行区。

——打造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区域实体经济的核心板块,对接融入国省战略平台,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着力打造益阳先进制造业引领区。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擦亮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金字”招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区。

——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区。充分挖掘赫山厚重的人文资源,发挥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全省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长株潭城市群周末旅游休闲地。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擦亮“山清水秀、益美赫山”生态品牌,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区。

——打造现代治理先行区。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走在省市前列。

——打造“东接东融”发展新高地。主动融入湖南“三高四新”、益阳“东接东融”战略,主动对接融入长沙,充分发挥衡龙新区的战略地位作用,充分放大赫山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在质量效益加快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在前列,彰显高质量发展引领担当,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东接东融”发展新高地。

 

第六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综合考虑赫山未来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二三五年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目标是: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实现美丽富饶幸福新赫山美好愿景。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赫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持续领先,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赫山;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塑造,高质量建成美丽赫山先行示范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赫山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围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今后五年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财税质量更加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构建。

——创新开放迈出新步伐。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形成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省级创新型区,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外贸综合效益全面提升,大开放格局实现战略性构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安定有序。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区域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各级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区域治理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二、具体指标

2021-2025年,6项宏观经济指标规划的预计增长目标为:全区GDP年均增速为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为5.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预计为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7.8%

 

专栏1  赫山区“十四五”发展目标体系指标

指标类型

序号

主要指标

指标类型

基期

2020年)

规划期(2025年)

经济发展

 

1

GDP(亿元)

预期性

408.35

7.8(年均)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预期性

——

10(年均)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预期性

——

7.8(年均)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151.9

8.8(年均)

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预期性

——

5(年均)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63.7

68

7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预期性

5.1

5.5

创新驱动

8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预期性

2.5

3.0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30.0

32.5

10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3.17

4.63

社会民生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3.8

完成省定目标

12

学前制教育毛入园率(%

预期性

90%

92%

1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100%

100%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预期性

78

79

15

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供养率(%

约束性

50%

中心城区90%,其他80%

16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预期性

——

7.8

17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预期性

5

6.35

18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预期性

2.02

2.2

19

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预期性

40.7

50

20

人均文体面积(m2

预期性

2.74

3

生态文明

21

森林覆盖率(%

预期性

32.3

32.3

22

万元GDP用水降幅(%

约束性

——

完成省定目标

23

单位GDP能耗降幅(%

约束性

——

完成省定目标

24

全年优良空气质量达标率(%

约束性

84

完成省定目标

安全保障

25

食品安全合格率(%

约束性

98

98

26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约束性

0

完成省定目标


 

第三章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势

 

紧扣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一核一带两区”产业空间布局(“一核”指中心城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一带”指银城大道产业带;“两区”指建设东部湖区、西部山区两个产业区),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节  优化“一核一带两区”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指中心城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一带”指银城大道产业带,涵盖沧水铺镇、衡龙桥镇。“两区”指建设东部湖区、西部山区两个产业区,其中,东部湖区包括兰溪镇、笔架山乡、泉交河镇、八字哨镇、欧江岔镇;西部山区包括龙光桥街道西部区域、岳家桥镇、泥江口镇、新市渡镇。

打造衡龙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按照“大而优、落地见效快、环保且安全、无金融风险、符合产业定位”标准实地选择项目,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三大主导产业。立足鼎一致远、鸿图自动化等项目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布局;立足于引进的万京源、江南石墨、江丰电子等项目,创建湖南省首家石墨烯材料产业园区,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立足瑞思光学、五夷光电等项目,打造园区光电产业链。依托万洋众创,争取引进绿城集团,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积极与长株潭城市群配套发展,重点推进赫山区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聚焦“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土地集约”模式运营,建设集制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注重产业互补,坚持做优自身新兴产业链和对接延伸长株潭新兴产业链并举,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将衡龙新区打造成新型装备制造业高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大健康产业高地,构建益阳东接东融桥头堡、长沙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配套新基地、湖南西线工业走廊主力园区。

打造“一区多园”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以龙岭工业集中区为中心,带动电子工业园、家居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包装工业园、中医药产业园、静脉产业园等协同发展,打造龙岭片区产城融合高地、衡龙新区高端装备制造高地、沧泉片区综合经济发展区、兰溪粮食产业园精深加工示范区、泥江口竹制品产业引领区,构建布局有序、产业互补、联动发展的园区发展体系,推动园区动能升级、功能升级、效能升级,创建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

产业空间布局

 

第八节  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发展

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依托“一区多园”创建国家级千亿园区主平台,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湖南自贸区、“一带一部”、长株潭一体化、湘江新区发展等机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争创千亿产值国家级益阳经开区。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着力培育30个十亿级以上企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税收达到35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走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子,促进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和产业集聚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华翔翔能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企业,从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自动化装备、工业信息化、工业物联网等方面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积极开发一批高精密、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着力突破深度感知、智慧决策、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等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电磁产品、数控车床、熔炼炉、汽车零配件生产、节能设备等产品,促进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渗透结合,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打造高端智能机器设备全国生产基地,建设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发展机器人产业。依托华翔翔能智能装备产业园,积极发展弧焊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产品和手术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提升空调装配制造产业。依托朗迪空调等龙头企业,发展“空调器”等家电相关行业配套的贯流风轮、轴流风叶、离心风轮、风机及配套电机系列产品,扩展塑胶、模具、电器制造为辅的多元化产品。扩展汽车零配件产业。重点发展粉末冶金和汽车空调等产品,鼓励区内汽车配件企业和比亚迪长沙基地、湖南吉利汽车、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积极培育发展基础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升级传统机械制造产业。推动电力装备、农业机械、铸造机械、工程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液压传动机械装备和化学机械,形成全省领先、中南地区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250亿元以上。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华慧新能源、江丰电子、鼎一致远等企业为龙头,面向光伏、风电、芯片靶材、碳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前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扩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芯片靶材、碳材料、新型建材及特种工程材料等行业;转型发展石油化工材料;培育发展抛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及外延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积极发展医用钛丝、自体软骨组织再生技术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药材料,推进发展己烯共聚产品、茂金属聚丙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特色新材料企业,融入高新技术材料产业链,发展成为益阳市最大的新材料加工配套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晶博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大力引入上下游产品落户我区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完整的太阳能硅片产业链。光伏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渔光互补、屋顶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支持填埋气、沼气等发电利用。以华慧新能源为龙头,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产品与技术,打造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加速与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接,重点布局芯片、传感器、语音识别、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实现产业互补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以艾华集团、万京源电子、和天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电容器、线路板等配套材料生产企业,打造“电容器上游材料—电器元器件—电子智能制造设备”产业链,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向研发制造转型升级,加快形成铝电解电容器、智能终端设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打造高端铝电容器世界级产业集聚区。引进和发展智能手机、汽车电子产品、电脑配套产品等智能终端生产企业,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核心关键器件、存储控制器、安全存储系统,以及数据保护功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电子产品在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与智能产品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以汉森制药、津湘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深加工,重点发展冻干粉针剂、注射剂、原料药及制剂、生物酶制剂、医疗器械等产品,支持发展包装、物流等上下游医药关联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一批现代医药制剂、原料药、诊断产品、中医药产品、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基地,构建综合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华中地区重要医药生产及配送中心。积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生物医药医疗及保健服务机构,推动生物医药的临床应用。围绕医疗、康复、健身等多样化健康需求,推动诊断试剂和仪器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诊断产品基地,重点发展按摩椅、智能健康监测床(椅)、电疗仪等保健康复器械。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做好药业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物流基地。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经营。引进1-3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把我区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医药生产及配送中心之一。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

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包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高质量供给跃升。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壮大口味王、世林食品、益阳茶厂、青松皮蛋等重点企业,做精做细大米、食用油、啤酒、农畜等特色食品产业,加快推动兰溪粮食产业园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竹筷出口生产基地、湖南名优特产品集聚区。积极推进健康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对接,推进食品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加快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开发产品。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地方特色产品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全面覆盖的检测体系,推进食品标准化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到2025年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350亿元,发展成为益阳市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配套特色产业集群。

——纺织产业。以龙源纺织、吉祥家纺、凯特密欧等为龙头,加快纺织服装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纺织新型产业和绿色制造技术,形成麻纺、竹纤维服饰和家纺品牌群体,打造益阳市最大的纺织品加工配套特色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尤其注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共享,开发麻纺、竹纤维新产品。保护以“益鑫泰”为代表的系列麻纺品牌,形成赫山(益阳)制造的麻纺、竹纤维服饰和家纺品牌群体。大力推进含苎麻、竹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实施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其产业链延伸,形成中端纱线-面料-服装-地毯产业链。支持纺织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标杆,全面提高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龙岭工业集中区形成湖南省最大的纺织技术产业园区。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包装产业。以鸿利来包装、成美塑业等为龙头,推广使用专业化、高效率、节能环保设备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开发高档次、高规格的高档食品包装袋、环保绿色包装袋等绿色新型包装产品,生产功能性包装袋、珠光膜编织袋、复合液体包装袋、透明包装袋等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包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高新专业包装基地。积极开展与高校对接合作,建立自主研发中心,组建专业科研团队,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创新营销手段,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积极对接大型企业,涉猎国际进出口贸易业务,开拓市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以适应国内外更多客户的需求。到2025年,包装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三、融合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自主智能制造与5G、物联网结合,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柔性制造,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平台,更好发挥沧水铺5G智慧小镇、龙岭工业集中区5G+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引领作用,培育网红直播、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趋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推进6G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到2025年,数字赫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力建好数字产业园。瞄准数字经济上下游及其配套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企业在赫山设立企业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运营平台,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大生态圈,打造中部地区数字产业集聚高地。重点建设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以艾华、万京源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面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全国最大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制造基地为基础,通过5G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为制造业转型赋能,建设国家级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监督检验中心,将龙岭打造国家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与智能制造的示范平台。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50亿元。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服务”,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企业发展行业网络协同制造,鼓励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依托万洋众创城推动建设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上市公司推动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站。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在我区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打造工业互联网供给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面向金融、交通运输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专栏工业体系重点工程

1.“一区多园”建设工程

构建“一区多园”格局,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中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龙岭片区:面积231.94公顷,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中医药等生命科技产业。沧泉片区:面积247.39公顷,主要发展食品加工、家具物流产业。衡龙片区:面积301.49公顷,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龙岭工业集中区尽快启动工业大道以南、关山路以南、319国道以东、迎宾路两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调规工作,统筹推进各工业园区的电力、燃气、热力、给排水、管线工程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其全部细化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

2.工业体系“四大”支撑工程

一是产业布局重点支撑工程,重点发展7大产业,即三大优势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编织包装和轻工纺织产业。二是园区支撑工程,以本部中医药产业园、电子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纺织产业园为支撑,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走大生态、高聚集、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产业基地支撑工程,以衡龙新区、衡龙桥塑编工业基地为支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服务、包装加工等产业;以成美塑业、鸿利来包装为龙头,引导包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以风河竹木为龙头,加快家居产业发展。四是产城融合支撑工程,强力推进“东接东融”,加强与省城经济板块的交通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产业互补,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和对接长株潭的产业先导区,努力成为益阳、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乃至全省创新发展新高地。

3.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聚力实施“一区多园”战略,瞄准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和建成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实施新一轮产业优化布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继续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稳住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中医药四大战略产业规模的同时,迅速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定位高端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湘江新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相互衔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新型产业,打造从赫山制造到赫山智造的新高地。

4.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园区建设,一是建设园区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视频监控、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网上公共办公平台,实现对园区运行的监测,以及安防应急,提高政府精确管理能力,使园区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二是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行政审批权限全程网结,提高交通、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产业信息共享水平;三是建设园区产业分析系统。利用各种数字化、信息化应用,实现衡龙新区、沧泉片区和龙岭工业集中区的精准招商、精准承载项目和特色发展,建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共享平台。

5.节能减排绿色工程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确保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至202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水、废气处理率达到100%

6.招商引资保障工程

以争创千亿产值国家级益阳经开区的战略目标,以招商促增量,“十四五”期间,龙岭工业集中区本部累计引进项目2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250亿元以上,年均达到50亿元以上。衡龙新区引进项目5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内外资占赫山区引资总额的70%以上。抓住“一带一部”、长株潭一体化、湘江新区发展等机遇,主动寻求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策划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每年落户2030个项目,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落户1020个项目”的目标。

7.益阳龙岭智慧新城总部基地产业园

整体规划用地300亩左右。一期工程:新材料科技公司企业孵化器大楼、企业服务中心、创新成果展示中心、员工配套生活中心建设,投资约12亿元,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电子科技企业总部、共享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员工配套生活中心等,投资约18亿元,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

8.汉森健康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

该项目3000亩土地流转和征收,建设中药种植基地、科研加工基地、展示中心及商业开发。

9.循环产业基地

由龙岭工业集中区委托,征地300亩建设厂房车间、科研楼、堆场、分拣中心等。

10.湖南华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电容式锂电新能源项目

该项目改建厂房、办公楼、研发中心、宿舍等,总建筑面积38544.49平方米(厂房25782.72平方米、办公楼1631.87平方米、研发中心1442.54平方米、宿舍9687.36平方米),购置相关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研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关键核心技术、智能生产设备等,完成年产8200万支高性能电容式锂离子电池建设任务。

11.鸿图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生产线建设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约55亩,新建一栋六层综合楼,一栋四层生产车间,一栋一层生产车间,总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新建新能源汽车电池箱整套生产线。

12.江丰电子新材料建设项目

总用地面积210亩,建设超高纯难熔金属粉末及合金材料制备基地。新建厂房4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研发与测试中心1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办公及辅助楼2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合计17万平方米。

13.湖南九鹏新材料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利用生产线建设项目

该项目租用龙岭工业集中区家居产业园厂房2#栋,总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项目采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新增再生塑料加工生产线并配置相关动力设备,项目建成后能实现年产再生塑料4万吨。

14.高分子材料及气体净化装置生产新建项目

项目总用地面积44.77亩,新建办公楼6738.2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7992.20平方米,门卫24平方米,地下室323.42平方米,及附属设施、主体设备工程以及与项目配套的水、电等公用工程等。生产规模为年产6000吨高分子塑料颗粒,年产3000万燃气净化设置。新建主要工艺设备包括:电接枝改性生产线2条,超临界发泡生产线1条,射出成型生产线2条,气体净化装置生产线1条。

15.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研究出台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意见,强化“一企一策”贴身服务,推动各类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企业赴港上市,实现赴港上市的重大突破。紧跟国家科创板动态,在全区摸排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点辅导支持。

16.小微企业集聚培育提升工程

引导研发有优势、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前景的小微企业向园区标准厂房集聚,支持做大做强。

17.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工程

依托客天下、龙岭智慧新城总部,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法律服务、专利服务、设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

第九节  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到202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和4万元,基本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优化农业发展布局,以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轴(银城大道)两翼东翼”指长常高速以东的湖区发展翼,“西翼”指石长铁路以西的山区发展翼)多点(衡龙桥、沧水铺、笔架山、会龙山等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的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八大产业”(粮食、畜禽、茶叶、中药材、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和果蔬、水产、竹筷三大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业链条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轴两翼多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突出差异化发展,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充分倚重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产品附加值,构建“一镇一特”的功能区划格局。到2025年,创建1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领带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全区培育粮食、畜禽、茶叶、中药材、休闲农业、果蔬、水产、竹筷等八大特色产业链,打造成为100亿元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建设成5个“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镇,10个以上现代粮油产业省级重点村,1个以上国家级、3个以上省级、1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区。

粮食产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托兰溪粮食产业园,重点布局在八字哨、兰溪、欧江岔、泉交河、笔架山、龙光桥等湖区主产乡镇,以及沧水铺镇—泥江口镇—国庆村—石坝口村—黄蜂塘村、衡龙桥镇—岳家桥镇公路沿线山丘区。重点打造以G536线、新河沿线、兰啤线、凤凰湖线等湖区双季稻示范区走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再生稻-油”“稻-肥(绿肥)”“稻-菜”三个示范点;重点培育新河沿线稠木垸精细农业、中塘智慧农业、高平“稻+虾”综合种养、甘角岭“三个一栽培技术”示范等四个示范点。畜禽:重点发展生猪产业,重点布局在新市渡、泥江口、衡龙桥、沧水铺、岳家桥等乡镇,坚持适度规模化养殖,合并中小散户,采取“放猪上山”养殖模式,推进生猪养殖由东北湖区向西南山区梯度转移。茶叶:重点布局在新市渡、泥江口等山区乡镇,构建以洛湛铁路沿线产茶乡镇为主的洛湛铁路黑茶产业带。中药材:依托中医药产业园,在西部山地丘陵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休闲农业:重点建设以银城大道为发展轴,以兰溪河、志溪河、新河、鱼形山水库为主体的“三河一水”为生态保护带,打造东部都市体验休闲区和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区两大板块,建成长株潭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果蔬:重点打造会龙山、兰溪、龙光桥、新市渡、沧水铺、八字哨、衡龙桥、泉交河等乡镇(街道)五大果蔬生产产业带。水产:在兰溪、龙光桥、八字哨、笔架山、欧江岔、泉交河等乡镇(街道)重点打造标准化池塘养殖、特色品种养殖、库湾养殖、山塘(河沟)养殖。竹筷:在沧水铺、泥江口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竹筷加工与销售为主的竹木制品加工产业。

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到2025年,全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9.45万亩。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以蔬菜、水产、茶叶、水稻和油茶为重点,打造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快修订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推广与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到2025年,培育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个,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新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研发推广“减肥、减药、减污、减耗”精准高效先进适用机具,推进“机地互适”工程,积极探索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推进农业现代装备多样化、高端化与智能化,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防控、智慧溯源水平。借力“5G+NB物联网”技术、远程实时监控智慧平台和传感器、探测器等科学仪器设备,实现生产环境数据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方式智能化,降低农业人工成本;建立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基地,创新“认购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国家级、省级电商企业,开展“5G VR全景直播带货”等活动,大力提高农产品线上交易额。依托智慧溯源平台,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指导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药经营门店建立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提升“赫山兰溪大米”地理标志品牌,推进“千家洲湖藕”“青松皮蛋”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打响“赫山蔬菜”、“林结巴食品”“农家良道”、“粒粒晶”、“湘益”等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大力开展“二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打造赫山“农业十品”。到2025年,全区“二品”认证总数达100个以上,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100%

三、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围绕粮食种植、水产养殖等优势或特色产业,重点扶持3家全产业链标杆型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优质粮油工程”,着力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到2025年,新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提质扩面,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以上。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农机专业化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十代十化”(十代: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加工、代销售;十化: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契约化约束、数字化管控、品质化溯源、规模化推进)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指导服务站、新型城乡综合服务社、农村“助农贷”业务点、农产品产销展示及农村电子商务中心等于一体,具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综合功能的经营服务平台。

扶持农村电商产业,培植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商示范村、电商示范经营大户、电商扶贫站点、电商服务站等“互联网+农业”实体,依托集农产品交易、农资销售、农机共享于一体的B2B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乡村电子商务规范发展。支持蔬菜、茶叶、水产等开展电子商务,结合电子商务开展净菜小区配送等业务,加强品牌推广,逐步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到2025年,打造市级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3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村(基地)5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0亿元。

 

专栏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与建设工程

1.益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赫山核心区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以宁朱线、G513为主轴、碧云峰为支点,以“八个一”工程为抓手,以“三基一化”为重点(即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信息化),围绕“建设一个基地、引进一批主体、构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联盟、集中一个展点、引爆一个亮点、致富一方百姓”,高起点规划“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山水田园综合体)在全区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兰溪粮食产业园二期建设工程

主要构建仓储、物流配送平台,发展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绿色、安全、营养、方便的食品精深加工,以生物制品为主的副产品综合利用,建设集检测检验、期货交割、交易会展、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于一体的服务类项目,培育2-3个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品牌的大型粮油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2025年末,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以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现代物流为主导,集粮食储备储藏、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检验监测、电子商务、交易会展、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以及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3.农业新型业态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新技术渗透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4.现代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5.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

增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加大绿色技术供给,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

6.现代农业配套政策保障工程

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强化服务管理。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7.现代农业综合开发

2万亩耕地,水渠清淤疏浚,衬砌硬化,机耕便道整修。

8.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

新河以北所有村共8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

9.优质湘猪供应示范基地项目

扩充产能:全区新增母猪1万头,新改扩建猪栏舍面积10多万平方米。对原有3万头母猪进行品质提升。推广种养结合生产模式。

 

第十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服务集聚化、便利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保持赫山区商贸业在益阳市的规模优势地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一、提质生产性服务业

做大现代物流产业,积极推动工程机械、建材、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发展。积极支持海吉星、兰溪粮食产业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建成集国际展览、全球采购、连锁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集群。完善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城乡互动、城乡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搭建城市配送平台,完善城市配送中心、社区集散网点等设施布局,在社区、商务区等设置一批公共货物装卸点和货物集散点,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零售终端网络,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服务功能,推动城市配送向共同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划期内,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3%以上,建成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1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20家以上,建成1个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培育3家商贸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湘中北现代物流中心、全省区域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金融市场,保障重点领域金融有效供给,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健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组织,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扶持和发展直接融资;加快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创新性整合金融资源,实现服务项目、范围、载体、方式全覆盖。推进产融结合,保障重点领域金融有效供给。强化园区金融服务;加大特色优势产业信贷投放;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服务,探索绿色金融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完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发挥保险增信分险功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大防范处置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力度。全力支持华翔翔能、华慧新能源、鼎一致远等企业上市,新增3A股上市企业。

 

专栏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1.现代物流业

湘中北现代物流产业园。在长张高速朝阳路口,规划建设湘中北现代物流产业园,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及其区域总部入驻,建成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分销服务、金融、后勤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业务高地,着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物联网等物流信息与装备技术,打造具有较高运作能力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产业园区。

农产品专业物流园。在银城大道益阳至衡龙新区段,建设农产品专业物流产业园,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配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保障长沙大都市区的农产品需要。

大宗货物专业物流园。在泥湾千吨级码头附近,规划建设大宗货物物流园,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发展煤、粮、油等大宗货物的物流业。

竹木专业物流园。在泥江口益娄高速互通口,建设竹制品专业物流园区,发展竹及竹制品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

2.“一核三极”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在长张高速朝阳路口、泥湾千吨级码头、银城大道益阳至衡龙新区段、泥江口益娄高速互通口,共建设4个现代物流园区,其中,以朝阳路口物流园为核心,其他三个物流园为三极。将朝阳路口物流园命名为“湘中北现代物流产业园”,在现有的物流企业基础上,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入驻,建成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分销服务、金融、后勤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业务高地。在千吨级码头附近,规划建设大宗货物专业物流园,发展煤、粮、油等大宗货物的物流业。在银城大道益阳至衡龙新区段,建设农产品专业物流园。在泥江口益娄高速互通口,建设竹木专业物流园。

3.益阳兰溪粮食产业物流园项目

项目用地500亩,主要建设:(1)仓储区:新建恒温仓12栋,总仓容12万吨;新建一站式服务中心1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加工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4栋,设计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3)物流区:新建建筑面积2000平米的办公楼1栋,新建面积为10000平米的大型停车场,构建拥有大型运输车辆30台,中型运输车辆30台,冷链物流车10台的物流及信息平台;(4)办公生活区:新建综合办公楼1栋,生活服务楼1栋,总建筑面积12000平米;(5)综合利用区: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精炼米胚油、综合配套炭基复合肥等项目。

4.益阳高铁智慧电商物流园

新建,规划总用地面积186亩。

5.电商平台建设

项目总投资占地80亩,建设配套仓储、物流,引进淘宝、京东、拼多多、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预计入驻企业200家以上。

6.益娄高速物流园

益娄高速物流园项目,规划总面积约300亩,分为综合区、仓储区、流通加工区、物流配送区。

7.龙桥公共保税仓

供进口货物储存而不受关税法和进口管制条例管理的仓库。储存于保税仓库内的进口货物经批准可在仓库内进行改装、分级、抽样、混合和再加工等。

8.益阳市金融街建设项目

依托益阳大道罗溪路口-益阳大道金山路段上现有的交通银行益阳分行、建设银行益阳市分行、中国银行益阳分行、光大银行益阳分行、华融湘江银行益阳分行等企业,重点引进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大力发展保险、证券、期货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该路段打造成为益阳市金融街。

 

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优化提质特色商贸业,以零售商业、旅游商业、专业市场、文化会展为主题形式,发展黑茶、竹制品、兰溪米、塑编品等特色现代商贸业,构建“一主三副多点”商业网络体系,其中“一主”指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包括万海、桃花仑、桥南、雄森国际、赫山庙等重点商圈,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金融、商务、旅游观光、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三副”指兰溪、沧水铺、衡龙桥商业副中心,加快形成拉动城市综合高品质消费能力的新增长点;多点指依托现有城镇化建设基础,推进泉交河、泥江口、欧江岔、八字哨、笔架山、新市渡、岳家桥等乡镇商业网点建设,形成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服务网。到2025年,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专业市场1个、50亿元的专业市场2个。优化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形成集区域配送中心、电商交易平台、乡(镇)新型商业中心等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到2025年,建成区级配送中心2个、乡(镇)新型商业中心10个、乡(镇)村农(集)贸市场18个、村连锁店100个。

 

专栏特色商贸业重点项目

1.发展特色商品商贸会展产业

以十洲路为轴线,发展以黑茶为主,包括兰溪米、益阳松花皮蛋、沅江昌麻香等益阳特色农产品的大型批发市场。以银城大道为轴线,新建“中国竹制品商贸城”“中国塑编品商贸城”等项目,加之目前在建或运行的“益阳顺德家具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大力发展以竹制品、家具、塑编产品等为主的益阳特色产品大型批发及零售市场。以兰溪古镇、胡林翼故里为载体,发展以益阳特色商品为主的旅游零售业。以文化会展来促商贸流通,在“中国黑茶商贸城”内建设“益阳黑茶民俗博物馆”,在“中国竹制品商贸城”内建设“益阳竹文化展览馆”。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实体配销网络和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及现代物流为支撑的辐射全国的特色商品商业网点服务体系。以欧江岔镇区的昌盛路为轴线,重点发展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农业服务业;以沧水铺镇义乌小商品市场、塑编产业基地、彩晨商贸街等为平台,重点发展益阳特色商品的批发及零售业;在衡龙桥镇建设以319国道为轴线的商贸业、住宿及餐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在益娄高速泥江口互通出口处,建设泥江口镇专业物流园区;在笔架山乡张家塘墟场开展“赫山捕鱼节”重大活动,建设水产品集散中心;在岳家桥镇重点发展建材及相关产品的批发零售、物流仓储产业等。

2.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

自银城大道的北端(益阳大道口)开始,到银城大道南端(衡龙新区),在银城大道沿线的交通路口处,引进4-5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4-5个城市文化广场,打造4-5个高端商圈,促进零售业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以城市综合体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大型百货商店入驻,努力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品牌旗舰专卖店、折扣店,积极发展新型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业态。

3.特色商业街区提升工程

进一步细分特色商业街功能,突出特色,把十洲路、银城大道、龙洲北路等建成特色商业街。把桃花仑东路及中路、省道308线龙光桥段、滨江路等建设成主要面对商业服务街。加大街道改造升级的力度,在进出街口设置醒目标志,改进街道路面铺装等级,规范门店外观装修,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全面激发特色商业街的活力。鼓励在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流通配送、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线下交易等多种业态,支持便利店和中小超市等小型商业发展。

4.特色农产品商贸及会展街区建设项目

依托十洲路的益阳黑茶市场和黑茶民俗博物馆,新增益阳松花皮蛋、沅江昌麻香等益阳特产的批发及零售市场,大力发展益阳特产会展业,进而将该路段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商贸及会展街区。

5.高端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

银城大道城区段(益阳大道路口-迎宾东路路口):依托龙岭工业集中区、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高端楼宇为载体,大力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市场调查、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研发设计等配套服务的商务服务业,将该路段打造成为高端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6.高端商贸业集聚区建设项目

银城大道乡村段(迎宾东路路口-衡龙新区):依托该路段上的顺德家具城、江南古城、花卉苗木基地、义乌小商品市场、塑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新增塑编制品、水竹凉席、小郁竹艺等益阳特产批零市场,建成益阳竹文化展览馆,将该路段建成特色产品商贸及会展集聚区;对接益阳东部新区建成运营后产生的市场需求,在该路段建设3-4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将该路段建成高端商贸业集聚区。

7.银城智慧农贸市场

项目占地面积15亩,打造智能化、专业化、安全化智慧农贸市场及其配套设施。项目拟选址银城南路、益阳大道与银城大道交汇处。

8.湘江西商业综合体

项目用地48亩,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布置在老镇区TG319两侧、天鹅湖公园南侧和湘江西广场西北角,包括大型商场超市、综合购物广场、银行、农贸市场等。

9.步步高.益阳新天地

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92399.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5万平方米。本项目共13栋建筑物,其中10栋为高层住宅,1栋独立幼儿园,1栋超高层建筑和一个购物中心。

10.步行街美食城

项目投资1.1亿元,建智能停车系统,智能照明系统。主街长560米,宽200米,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观光五大功能一体的商业街。

 

提升住宿餐饮业服务品质,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酒店和餐饮品牌,推动餐饮业向大众化、信息化、集约化、多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培育赫山美食品牌,打造以地方特色为主的美食城;引进高档西餐、异国料理、连锁餐饮,建设特色餐饮娱乐街区,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多层次多样化的住宿餐饮发展新格局。规划期内,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1%以上,新引进1-2家五星级酒店,新引进5-8家老字号等知名餐饮企业,做大做强5家左右本土餐饮企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兔子山遗址、羊舞岭遗址,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深度融合。依托区内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培育1-2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依托赫山区、益阳市乃至环洞庭湖区域文化特色,打造2-3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产品和品牌。

做大健康服务业,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标准康养示范区,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食疗药膳等康体服务,打造国际生态高端康养服务品牌;发展高水平基本医疗、特色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产品、健康保险以及健康云等全产业链健康服务,建设“大健康服务综合体”,全力打造中南地区有特色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基地,规划期内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物流地产、创意地产、商务地产等新型功能性房地产业,积极引进融创、绿地、万科等知名房地产集团入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规划期内,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以上。

专栏房地产业重点项目

1.积极开发商业物流商务地产

在十洲路、银城大道、省道S308、益阳大道等现代商贸片区,大力发展以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超市、商业街、主题商场、专业市场、高档酒店等为主体形式的商业地产。尤其是,在益阳大道和银城大道的核心商圈,要建设地标性商业地产,为商贸业集聚发展提供载体。在朝阳路口、银城大道益阳至衡龙新区段、泥湾千吨级码头附近、泥江口益娄高速互通口,大力发展物流地产,主要是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物业、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益阳大道、银城大道龙岭工业集中区段,大力发展以高档写字楼为主体、用于商务办公的商务地产。

2.深度开发楼宇经济

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提升房地产业的可持续经济价值。依托赫山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在益阳大道和银城大道这两条东西、南北主干线上,积极培育以具有国际化物业管理水平的甲级写字楼为主的楼宇经济。依托秀峰公园、会龙山片区、鱼形山片区,培育集生态型、低密度、智能化为一体的EOD生态楼宇为主的楼宇经济。依托核心商圈建设,结合城市微型CBD的打造,通过新建或盘活楼宇存量资源的方式,培育普适性较强的微型商务楼宇经济。

3.重点开发旅游特色地产

在泉交河镇、兰溪镇的镇区以及附近的新农村片区,开发古村古镇民俗旅游地产,恢复清代“小扬州”和明代“小南京”风貌,大规模开发与镇区主体景点相得益彰的民宅群落。在龙光桥街道叶家河村、笔架山凤凰湖附近、会龙山片区、工艺美院片区、花乡农家乐片区、金家堤村、碧云峰等地,依托各个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重点开发以主题公园、展览馆、陈列馆、艺术村、美术街、创意园、寺庙教堂、亭台楼阁、庙宇祠堂等为形式的文化旅游地产和生态旅游地产。

 

三、发展壮大全域旅游

依托“赫山文旅云”智能平台,探索文旅融合智慧发展的特色模式,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活跃夜间文旅经济,拓宽假日消费空间,着力构建“一核一轴三区四线”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一核”指以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一轴”指城乡旅游发展轴,依托银城大道,构建现代都市、山水民俗等旅游线发展轴线;“三区”为城市风貌景观区,产业观光区以及休闲乡村旅游区;“四线”为红色文化感悟游(何凤山纪念馆→周立波故居→达人纺织博物馆→叶紫故居→兰溪古镇→袁铸仁烈士墓→金家堤支部纪念体念园→苦竹湖)、新河画廊滨水游(笔架山荷塘月色→泉交河古镇→奎星家庭→菱角岔美丽乡村片区→“一碑五馆”来仪湖湿地公园→周谷城故居→黄杆湖休闲农庄)、人文古韵体验游(会龙山佛教公园→海洋城甜甜湾乐园→赫山区非遗展示馆→胡林翼陈列馆→羊舞岭古窑址→明油纸伞工艺园→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天意木国)、志溪河怀旧漫游(会龙山佛教公园→花乡农家乐→寨子仑风景区→周扬故居→曾三故居→箴言书院→曾士峨烈士陈列馆→九二五矿坑花园→旺泰茶园)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小微改造、提升品质,严禁大拆大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特色突出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将赫山打造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长株潭城市群周末旅游休闲地,旅游业增加值占GDP10%以上,年游客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

 

专栏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1.服务业品牌项目建设工程

围绕将赫山区建设成为立足湘中北、融入长株潭、辐射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的特色商品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生态观光休闲产业基地的长远目标,持续推动“中国黑茶商贸城”“中国竹制品商贸城”“中国塑编品商贸城”“湘中北现代物流产业园”“箴言书院”“湖南欢乐谷”“林翼故里·醉美乡村”“兰溪古镇·益阳商帮”“以色列主题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业遗址文化产业园”“新市渡竹林影视基地”“印象益阳”大型实景舞台剧、“赫山捕鱼节”“羊舞岭民窑遗址公园”“兔子山遗址公园”等服务业品牌项目建设。

2.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在银城大道龙岭工业集中区段,规划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促进鉴证类中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公证处等)、咨询类中介服务(策划公司、市场调查公司、咨询机构)、代理类中介服务(专利代理公司、担保公司、产权交易所、财务公司)的集聚发展。

3.高档酒店集聚区建设项目

益阳大道桃花仑路口-益阳大道罗溪路口:依托万达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高端商贸产业;引进1-2个四星级以上高档酒店,与益阳大道上的世纪豪廷、罗马国际、益阳华天、益阳通程等高档酒店相呼应,使益阳大道成为益阳市高档酒店集聚区。

4.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带建设项目

新河东起黄杆湖渔场,流经欧江岔镇、泉交河镇、笔架山乡、兰溪镇,西抵龙光桥街道,是贯穿赫山乡镇的重要东西轴线。要依托新河两岸的新农村建设,支持楚鱼渔业、三益有机农业、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农泉葡萄、金塘苗木、合亿猪场、志德环保鸡场、富泽园、花门楼绿海园林等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成赫山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带。

5.文化场馆建设项目

金家堤党史陈列馆建设项目,金家堤党史陈列馆1200平方陈列厅建设。两馆一中心,岳家桥皮影文化馆、名人文化馆、农产品产销中心。会龙山街道文体中心、泉交河林翼文化广场、龙岭工业园达人纺织博物馆、龙光桥箴言书院等。

6.兔子山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规划总用地面积131377.50平方米(约合197亩),其中包括核心保护区33527.94平方米(约50.3亩)、建设控制地带97849.56平方米(约146.8亩)。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6489平方米。整体项目分为两期,其中兔子山遗址公园为一期,其中包括兔子山城市历史博物馆5011平方米、配套商业服务用房27297平方米;远期高端住宅区为二期,其中包括高层住宅102711平方米,配套商业服务用房11470平方米。

7.“三周”文化纪念馆

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6466.00平方米(合24.69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5008.96平方米,绿化景观面积5186.79平方米,道路广场铺装面积6270.25平方米。其中保留文创、培训及会议室建筑面积2911.00平方米,新建办公、展厅、报告厅及临时展厅等辅助功能建筑面积5329.00平方米,新建商业配套设施面积300.00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广场内给排水、供配电、亮化、环保环卫等总图运输工程。

8.名人故居及烈士墓修缮改造工程

叶紫故居建设项目,游客服务中心、主题陈列馆、停车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胡林翼故居恢复建设项目,恢复建设2500平方米。唐铎故居,计划600亩修建唐铎陈列物品。周扬故居维修改造项目、曾三故居修缮改造项目、周谷城故居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何凤山墓维修扩建项目、袁铸仁烈士墓维修提质改造、萧山令烈士墓维修提质改造项目等相关保护工程。

9.来仪湖湿地公园乡村旅游项目

建设欧江岔镇7.2公里环东湖自行车道;规划建设旅游公厕三座;建设标准停车场两处;配置垃圾集中收集点三处;7.2公里道路两侧路灯亮化;建设近水平台两处;鸟类观测点一处;烂泥湖精神文化墙一面;旅游标示标牌若干。

10.新河画廊建设项目

自宁家铺319国道入口,沿新河线经兰溪、笔架山、泉交河至欧江岔沿线景区景点提质及周边美化亮化建设。

11.兰溪水乡文旅小镇建设项目

104.7平方公里,一镇一河一街一岛一园一馆。

12.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打造美丽赫山,提升文化品位,山水文化片区、田园休闲片区、综合服务片区。

13.志溪河怀旧漫游项目

沿益灰线小火车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古玩交易,农耕体验,打造十里风情画廊、古渡商业街休闲精品旅游线路。

14.罗家湖公园

处理污废水排放、投放休闲娱乐设施、打造园林景点、改造供销社棚户区、拉通镇区及民胜通湖大道、设置儿童主题乐园,总面积200亩。

15.原益阳茶厂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

规划用地116.6亩,拟建文旅商综合体。

16.乡村旅游综合体

会龙山街道花乡农家乐、泥江口镇旺泰茶园、欧江岔镇黄杆湖休闲农庄、衡龙桥镇银桥精品农业示范园等。

17.碧云峰彩虹谷建设项目

该项目主要包括滑翔伞、户外运动、水上乐园、民宿(休闲娱乐),分三期完成,一期为滑翔伞、户外运动项目,投资4500万元;二期为水上乐园项目,投资8000万元;三期为民宿(休闲娱乐)项目,投资20000万元。

18.文化教育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

康富北路-康富南路。南起创业园,北抵益阳大桥。要依托该路段上的益阳市一中、市示范幼儿园、市委党校、益阳师范附属小学、益阳日报社、益阳书城、市海棠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市博物馆、益阳大剧院、《散文诗》杂志社、市体育局、市羽毛球运动学校、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机构,以康富北路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服务业,包括中小学课程培训产业和素质教育培训产业,吸引体育、舞蹈、美术、音乐、棋类等领域的国内著名培训机构入驻,把该轴线建成文化教育服务业集聚区。

19.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在会龙山片区,改造利用旧厂房,修缮益阳老火车站,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建成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导赫山区现有的婚庆公司、摄影机构、形象设计公司等机构入驻,发展广告创意、音乐制作、工艺美术、形象设计、特色婚庆等产业。在工艺美院片区,充分发挥湖南工艺美术学院的资源优势,建设好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发展工艺设计、包装印刷、景观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产业。

20.四方山健身步道(潇湘健身步道)项目

项目修建一条30公里,宽1.5-2米的健身步道建设内容:步道面层以原土地石道为主,辅以沥青(彩色)道、砾石道、间隔石道、木筏道、休息亭等,设置导表示识、警示标识、劝标标识和路标。


 

第四章  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

 

坚持创新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推进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性改革,对接大战略、融入新格局,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高水平开放。

 

第十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整体推进系统改革,持续推动现代市场体系、财税金融、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现代治理、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部署启动一批重大国省试点改革,推动改革走深走实,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高起点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建设内陆地区深层次改革高地。

一、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

持续推进重大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创新供给,发挥业内领军人物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构建“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管控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打破选人用人、薪酬分配、奖惩激励等机制性障碍,围绕“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探索建立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整体推进系统改革。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协助市商务局提升益阳海关、“两仓”功能,巩固完善与长沙航空港、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的对接合作机制,在发展加工贸易、吸纳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等方面创新机制,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捕诉一体办案机制,推进刑事案件专业化办案模式,完善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的支持配合机制和检察建议的反馈落实机制;完善和落实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医联体管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多元化医疗综合监管体系。

二、推动重大试点改革先行先试

探索创新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产销联盟合作机制;开展县域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机制试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制度改革试点、乡镇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所有权权能,加快构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体制;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健全机制,强化整合,壮大志愿队伍,实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赫山区融媒体中心的提质增效,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建成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积极开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完整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制定符合赫山实际的青年发展规划。创新征拆安置模式,有效引导产业资本,科学安排商业规划,推进安置项目建设管理,同时加快周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形成更加有力有效的安置工作新局面。

部署启动重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探索在区属国有企业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健全退役军人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移交安置、优抚优待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健全涉军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强化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完善非法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处置工作机制,推进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制度;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立互联网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网络内容管控、社会协调治理、网络法治、技术治网六大体系;深化文旅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培训长效机制;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完善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第十二节  坚持创新引领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引领战略,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区为牵引,大力实施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创业推进、科技服务提升“三大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加强重大科技研发攻关,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激活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将赫山打造成为创新发展样板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科技惠民标杆区,最终成为环洞庭湖地区创新发展排头兵。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5%4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有产学研合作单位和合作项目,5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一、实施创新要素聚集行动

构筑创新人才发展高地。瞄准赫山区创新发展需求,招引并举,促进科技研发、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以及技能型人才等协调发展,形成各类创新型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充分发挥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工艺美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作用,扩大“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规模,完善城乡联动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网络和运行机制,加快乡镇农校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全力推进区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培训计划,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立柔性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采用“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工程师”等灵活就业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农业、工业发展前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以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拓展事业吸引人才,以服务报酬、利润分成、期权股权等分配方式激励人才,以聘用、兼职、短期技术指导、长期技术咨询等服务方式吸纳人才。大力支持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带技术、带产品来赫山创业。

完善科技研发平台体系。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共性研发平台建设,依托艾华集团、华翔翔能等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高校之间共建技术研发平台,通过新建和提档升级一批平台,打造1-2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10家左右的省级研发平台,全面促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

打造市场化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赫山产业发展定位,将企业研发需求与外部技术资源对接,鼓励产业内关联企业联合建立开放式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支持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和地方布局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我区重大科研项目,重点推进赫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益阳茶厂茯茶质量检测中心、艾华集团电容器质量检测中心、赫山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赫山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全面提升我区产业链创新及重大产品研发服务能力。到2025年,新增科技孵化器2个、众创空间2个、星创天地5家。

二、实施创新创业推进行动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支撑载体。以引进市场化运营管理机构为突破口,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四级创新载体。支持龙岭工业集中区科技孵化器、龙山港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鼓励湖南工艺美院众创空间、惠民种业和世林食品星创天地等新兴孵化机构的发展,建设1-2个科技小镇。

健全创新创业配套体系。大力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龙岭工业集中区和衡龙新区等园区信息化和标准化厂房建设,不断完善园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创业辅导、投融资、对外合作和商务咨询等服务。争取国家和省市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支持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制度。

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力量。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吸引在外从商人员回乡创业和投资,加大宣传力度和传播渠道。大力宣传创业富民,激发本地人员创业热情,出台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创业者进入实体工业和服务业,争取每年树立15-20个创业典型。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本地高校院所等开设创业辅导课程,构建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设计等行业的特色大学科技创业园。

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主导产业企业围绕造链补链强链,引进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落地转化能力。

三、实施科技服务提升行动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企业开阔思路,广泛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导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我区企业转化。尤其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鼎一致远、华慧新能源等一批在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的支持,鼓励他们与大集团、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重点打造衡龙新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加快与省级平台的对接融合;加强赫山区省级农科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完善项目库、专家库、技术需求及供给库,全面对接科技专家服务团,将终端服务连接到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引进农业新品种80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30项;技术交易合同达到5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达2亿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整合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交易资源,推动核心版权产业化,形成区域性的知识产权集散地。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培育计划,引进一流水平的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贯标辅导等服务机构,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

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保护机制。发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指南,支持艾华集团、莎丽袜业、鹏程科技等国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发展,培育鼎一致远、万京源电子、世林食品等一批专利、商标、版权密集型企业,支持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研发中心,在关键技术领域创造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在自主创新产品中培育一批知名商标。建立高效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评议、维权援助、协同保护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诚信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以及预警防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栏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存量盘活工程

进一步加快区内相关征迁、旧厂房改造等工作,整合盘活存量空间,并优先用于支持创业创新发展,挖掘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和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先扶持优秀创业创新项目。此外还将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大产业园区的特色和优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双创”发展。

2.“双创”样本工程

继续发挥益阳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导向,深入挖掘空间、人才和资金三大要素,重点围绕现有各大园区打造“双创”示范点,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将赫山区打造成极具示范引领意义的省级“双创”样本。

3.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产业提档升级的根本动力,重点支持已有龙头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促进园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工作,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户以上。到2025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6家以上,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2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50个以上;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重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数字化设计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有产学研合作单位和合作项目,5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十三节  加速开放崛起

坚持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实施东接东融战略,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与长沙等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健全服务贸易促进机制,提升外贸多元化水平。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项目,增强开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主动融入大循环

坚持以互联互通为重点,深化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循环,全方位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加快东接东融步伐,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靶向对接,加快融入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加强与长沙的产业合作,加大配套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园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主动承接长株潭科技辐射和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从“整体产业链的互动”层面推动产业优化,促进两地资源互补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中欧(益阳)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以龙岭工业集中区本部、衡龙新区为主,创新模式带动产业链延伸。

二、积极对接大战略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省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与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实现交通设施互通、产业协作互补、优势资源共享。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出湘港澳直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重点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突出临港经济,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

作为益阳“东接东融”的桥头堡,构建无缝对接规划布局,在规划战略、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与长株潭主动对接,加快融入长株潭北部经济区,努力实现区域协同、布局对应,融合发展;推动赫山区与湘江新区、宁乡市、望城区等地的规划衔接协同,加强专项规划的互动衔接,特别是国土、交通、产业、文旅、科技、教育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衔接。畅通互联互通合作渠道,合理布局高铁、轻轨,推进公路、水路大连通,多通道快捷接轨长沙中心城区及黄花机场、长沙高铁南站、打造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成区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主动加强与长沙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加快赫山区规模组网,实现城市建成区、重要功能区、重点应用区和交通干线等5G网络覆盖。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靶向对接,精准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新兴工业优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主动推进产业创新深度合作,对接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投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省级创新型区。主动促进工业园区区域合作,加强与长株潭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的对接,促进赫山工业园区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主动加大配套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引智、引进,配套服务长株潭产业链。主动对接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加快打造赫山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全面提升优质共享公共服务,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服务能力。依靠长沙市巨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我市农业大市的优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将我区建成长沙市绿色食品的重要供应地,并通过长沙建立外转平台。提升区域旅游休闲联动服务能力,依托区内精品旅游线路,以“周末游、假日游、短途游”为开发导向,以长沙市为切入点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富有赫山特色的康养事业、康养产业,提升现代健康养老服务能力,以康养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主动对接推进与长沙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争取与长沙市中学四大名校等合作办学。主动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紧密合作,促进我区重点医疗机构与省内外医科大学合作,努力引进长沙市著名医疗机构在我市设立分院或专家工作室。主动对接长沙市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争取成为长沙市高校人才的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管理,深化与驻长银机构的业务合作,开发符合长沙、赫山两地发展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进一步服务两地企业,搭建合作共赢平台,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对标营商环境“长沙标准”,以“指标长”制度为抓手,重点推进“东接东融”跨域通办和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开展全流程办理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三、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大力扶持外向型产业,推进龙桥公共保税仓续建工程建设,加快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境外参展,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外贸综合效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严把供应链质量关。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重点出口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与重点出口市场认证证书和检测结果互认。鼓励企业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充分利用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生产和质量检验。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优化外资行业结构。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为重点,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取得实效。

 

第十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决策部署,聚焦营商环境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对标营商环境“长沙标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开展政务效能、市场环境、行政执法、企业帮扶、作风建设五大专项行动,着力营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公平市场发展环境、优质生产经营环境,倾力打造“审批更简、流程更优、机制更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营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加强部门协同,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取消、简化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建立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审批服务机制,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投资项目后续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二、营造公平市场发展环境

坚持一视同仁,加强诚信建设,提供平等机会,让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突出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监管服务前置措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提供企业开办、科技创新、融资信贷、标准创制、人力资源等服务,为市场主体贸易投资、创新创业、集聚人才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申报机制,发布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项目清单,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实验空间。

三、营造优质生产经营环境

坚持规范、公正、阳光、文明执法,推进分类分级监管,实现一家企业对应一级执法主体,避免多层级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减轻企业税费、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和融资、用电、人力、物流等成本,切实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实打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帮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业务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和知识产权保险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授信力度。

第五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广阔空间

 

第十五节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有序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推进新一轮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构建完整的赫山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规划“2035一张蓝图”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到2025年实现各类各级规划全覆盖,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第十六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构建“一核五副多点”城乡空间布局

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枢纽辐射功能和重点城镇基础支撑功能,构建“一核五副多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图3)。

“一核五副多点”的城乡空间布局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以龙岭工业集中区等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为重点发展区域,构建城乡空间布局核心。

五副:打造沧水浦城镇化副中心,依托沧水铺镇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教育、商贸、文旅、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和配套升级,使其成为银城大道轴线上的副中心;依托兰溪靠近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特色产业优势,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打造粮食产业园,发展为中心城区“卫星镇”,辐射带动东翼湖区乡镇;大力推进衡龙桥镇建设,使其成为东接东融桥头堡和贯彻融合发展战略前沿阵地;依托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泉交河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域,引领新河沿线发展;打造泥江口山丘区中心镇,辐射带动西部乡镇发展。

多点:依托现有城镇化建设基础,推进新市渡、欧江岔、八字哨、笔架山、岳家桥建设。构建由中心城区、副中心、一般镇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优化特色城镇发展格局

围绕“九镇一乡”特色定位,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镇、文旅结合示范镇、生态休闲示范镇,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品牌优势,打造赫山特色小镇的地域标示(表2)。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镇;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示范镇;以地域特色为基础,打造一批生态休闲示范镇。

 

各城镇特色定位一览

   

     

   

 

兰 溪 镇

枫桥古镇  米市兰溪

生态小镇

沧水铺镇

古驿新城沧水铺  钟灵毓秀碧云峰

休闲小镇

衡龙桥镇

产城桥头堡  智造衡龙桥

产城小镇

泥江口镇

神秘925  春绿泥江口

神秘小镇

欧江岔镇

谷城渔乡  田园新镇

湖乡小镇

泉交河镇

林翼故里  醉美乡村

文化小镇

八字哨镇

红色金家堤

生态八字哨

旅游小镇

岳家桥镇

秀美四方山  人文岳家桥

艺术小镇

新市渡镇

水韵竹海  古渡新镇

风情小镇

笔架山乡

水映凤凰湖  灵秀笔架山

灵秀小镇

 

兰溪镇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快兰溪山歌和双桡龙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带动发展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和民俗人文体验旅游,打造兰溪生态小镇。沧水铺镇在加快传统再生资源加工产业转型的同时,围绕碧云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同时注入历史文脉和宗教文化,凸显碧云峰生态清静游憩休闲功能,打造沧水铺休闲小镇。衡龙桥镇以建设衡龙新区为契机,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产业集群,将衡龙桥打造成为创新产业集聚的产城小镇。以丘陵区地貌特征为代表的泥江口镇,依托925矿坑遗址公园,结合“志溪春绿”品牌特色,发展为现代农业及生态农业的休闲、体验、娱乐的神秘小镇。以湖区地貌特征为代表的欧江岔镇,三面环水、湿地鱼乡、田园野趣,镇区建设以开放式、网格化为主,将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作为主题,建设湖乡小镇。泉交河镇以林翼故里为品牌形象,充分挖掘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历史文化,结合汉森健康产业园和泛家居产业园等一些重点项目的入驻,提升健康养生功能,建设文化小镇。八字哨镇深化鱼米之乡形象定位,推动大米、蛋品、蔬菜、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金家堤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优势,结合苦竹湖等景观,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小镇。岳家桥镇依托四方山良好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优势,聚力打造艺术小镇。新市渡镇加快推动竹制品加工、精密铸造、生猪养殖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杨公寺、杨公庙、平头仑、周扬故居等民间传说,全力打造风情小镇。笔架山乡抢抓来仪湖湿地公园项目和新河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做好“水”和“农”的文章,走生态之路,布公园之局,将笔架山乡打造为“宜居宜游、乡城共享、湖园一体”的灵秀小镇。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

——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域。走一条人口、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以中心城区为增长极,人口、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在城区集聚。出台空间布局优化样板、城乡融合发展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样板、美丽和谐宜居样板、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样板五大样板实施方案,制定土地、金融、人才等五大方面配套政策。强化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等服务配套,加快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力构建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发展新局面。城乡体制改革样板。坚持先行先试,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大力实施“人口双向流动”“土地市场化”“城乡投融资”等改革,着力消除阻碍“人、地、钱”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做精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建设美丽城镇,创新乡村振兴路径,继续引导农民转移转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美丽和谐宜居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美丽人居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空间布局优化样板。坚持区域空间资源统筹配置,逐步构建城镇村三级体系和产业空间集聚平台体系,完善立体化现代交通体系,推动城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样板。坚持“两山”理念,创新生态资源转化机制和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产业,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城市间转移就业人员,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同时,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将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纳入赫山区教育发展计划和财政保障支持范畴,根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城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投资新建、存量改造、政府租购空置商品房等多种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租房)数量,允许农民工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引导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按照规定提供集体宿舍并给予适当奖励。放宽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根据购房能力与意愿、住房属性等标准,差异化地实行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共有产权、一次性购房补贴、低价购房优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降低公租房申请门槛,逐步实施公租房“以租代售”模式,切实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条件。逐步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责任,同时借助降低费率、减免优惠等方式引导个人积极参与缴费,并逐步探索实施以个人帐户为主的社保方式,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切实发挥居住证的人口管理与服务功能,借助居住证制度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类社会保障权益。细化居住证办证要求与条件,明确用人单位、学校及承租人的责任义务,简化办证手续。充分发挥居住证在农业转移人口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管理调控与服务、身份证明等方面的功能,明确居住证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在赫山居留、工作、享受市民待遇的合法凭证,逐步实现基于持证常住人口规模的公共服务配套与拨款政策。建立居住证信息的共享平台,统筹区域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的顺畅转移接续,保障其合法权益。

四、促推城区提质更新

加强与益阳主城以及与长沙市、常德市、沅江市、桃江县等周边市县的联系,完善快速交通连接通道。加快城市交通服务装备体系建设,提升新能源公交装备比例,构建绿色公交体系;加快公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乘客、企业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加快会龙山水厂、三水厂扩建进程,加强和改进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污水处理水平达到国内较高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完善城市排水、引水、污水处理系统,改善城市水环境。对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并逐步实现袋装分类收集。抓住国家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和政府债券的支持机遇,进一步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修复资江、兰溪河及两岸风光,合理利用滨水岸线,保护城市取水口。实施城镇绿荫行动,强化城镇园林绿化保护与建设监管,加快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道路为主体,突出重点地区、街道的市容市貌整治规划方案。以绿色生态城区、低碳社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促进低碳、生态、绿色转型。

 

第十七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优化城乡融合格局

统一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工业逐步集中于园区、农民逐步集中于城镇、耕地逐步集中的原则,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推动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加快编制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专项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根据自然禀赋资源,深度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确保村庄规划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确保村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施工许可制度、建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具有城乡统一性,缩小建筑业管理方向的城乡差距。

加强城乡用地规划。坚持内部挖潜与开源节流并举,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盘活闲置、利用低效土地等方式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工业园区用地标准和条件,明确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用地规模;明确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建设区内用地布局;积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将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项目所在地农民生产生活、农村新型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谋划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空间,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湖区与山区村庄特色进行差异化打造,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地位,指导督促各乡镇制定整体规划,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组织乡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发挥村支两委及党员、组长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结合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新河以北打造美丽乡村特色片区。围绕泉交河镇菱角岔湖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逐步形成“生态菱湖,秀美竹泉”“花乡林海,绿色桔园”“渔乐来仪湖,稻香甘角岭”“林翼故里、醉美乡村”等主题美丽乡村。充分考虑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等差异要素,区别制定村庄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强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务实推进。

加快农村环境整治。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抓手,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提质“六大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农村厕所治理。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沟渠塘坝全面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安全,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损失,构建农村水生态和水景观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清洁养殖,加快推进肥料化利用,推广“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低成本、易操作、见效快的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减量、终端有效利用。村容村貌提升。定期清理村庄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垃圾污泥,分类处理。彻底拆除占用公共道路、场所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墙断壁、破旧房屋,美化村容,保证道路畅通。及时处理妨碍村容的废弃柴草,村庄村道、屯道两旁适当栽种绿化树,主要干道安装路灯。乡风文明提质。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高效完善的干部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建立多方协同的监督机制,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深入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充分利用地方党校等阵地,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规范用权的自觉性。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智慧村务,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村级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鼓励开发乡村政务村务手机APP软件和移动终端。重点支持“新赫山”APP政务服务功能的提升完善和推广运用。推广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推进网络安全工程,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网络运行安全、重要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将村社“三务”、权力清单、运行流程等在平台进行“晾晒”,接受群众监督、受理意见建议。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充实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优秀乡贤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文明。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四个不摘”,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做好物质扶贫的巩固提升。多措并举抓产业。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逐年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比率,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继续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消除产业“空白村”,全面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多种渠道促就业。扎实开展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公益岗位安置、返乡创业带动等方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着力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扶贫车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积极引导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以上。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积极参加各级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和农博会,大力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助力扶贫产品打通销售渠道,让贫困村、贫困户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大众视野,真正让扶贫产品变商品,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做好精神扶贫的巩固提升。按照“扶贫先扶志扶智”的要求,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大力开展参与式扶贫。强化贫困群众脱贫主体地位,大力推广自建、自管、自营等帮扶方式,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家园。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和动员贫困群众参与乡村公益工程建设和帮扶项目实施。对到户到人的产业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等项目以及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组织贫困户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一同验收。完善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积极倡导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运用“村村响”、村内宣传栏、文化墙、移动客户端和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以科技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讲习,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充分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强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推介,每年开展“艰苦创业、脱贫光荣”的主题活动,树立“自主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

五、实施农村人才振兴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干部培养配备,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配到合适岗位。完善落实《赫山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集中培训和田间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农民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农村本土人才作用,通过致富能手、种粮大户、优秀村支书现身说法、专题培训、现场指导,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到农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批新农民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制定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创造条件逐步落实职称与奖励、补贴挂钩。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更加多元。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大决心、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治理环境污染,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标准打造益美益阳“赫山样板”。

 

第十八节  整治突出环境问题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治理环境污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美丽赫山。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聚集区实施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燃煤锅炉(炉窑)达标整治,推进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改造,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持续加大对砖厂、重点涉气企业、“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强秸秆露天禁烧监管,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形成“以饲料化为主,以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格局。严格实行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强化建筑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焚烧垃圾、餐饮油烟、道路扬尘、城市工业企业、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整治,稳步淘汰“黄标车”,严格控制PM10PM2.5污染水平。持续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控,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区一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到2025年,油烟污染治理率达98%,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85%以上。

二、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一江三河三湖”全流域、全水系保护与治理,确保三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开展沟渠塘坝清淤衬砌工程、重要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大沿河涉锑、涉镉、涉砷企业整治力度,确保资江赫山段的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完善乡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切实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强化食品加工、石化、纺织、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港口船舶的水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依法关闭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动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示范河湖”“十大最美河湖”“十好乡镇”创建,到2025年,区域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志溪河水质保持Ⅲ类标准,推进兰溪河、撇洪新河退出劣V。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区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专栏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资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

治理沿江砷、锑等重金属污染,相关企业进行搬迁或整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实施沿江截污、工业污染源头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

2.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兰溪河、撇洪新河、志溪河的干流、支流及与其连通的东湖、鹿角湖、白濒湖、烂泥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河湖沟渠疏浚、水系连通建筑物改造、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管网、整治排污口、生态底泥清淤、生态护坡、水生态湿地修复。

 

三、加强土壤污染修复

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和保护工作,实施土壤修复与分类防治。加快土壤污染物源头治理,强化固废填埋场、废弃物堆场、重化工企业等监管。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鼓励增施有机肥和高效缓释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力度,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严控新增污染。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建立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建立受污染土地治理长效机制,设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因地制宜落实“六改”(改良酸性土壤、改革施肥技术、改善灌溉方式、改进耕种措施、改变越冬状况、改选适宜品种)、调整种养结构等治理措施,对严重污染、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探索农用地发展艾叶等产业。实施以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区和农业发展区重金属污染的“净土工程”为抓手,重点解决镉超标问题,切实加强土壤质量风险管控和修复,鼓励矿山土地综合利用。把整治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违法排污企业作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对策措施。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让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成为最美常态。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污染土地修复率达到95%以上。

 

专栏10  土壤修复重点工程

1.土壤污染控制工程

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对农村土壤的有机质、重金属进行普查,推广病虫害绿色控防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科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净化农产品产地。强化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无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2.石煤矿山生态修复

石笋石煤矿区、石头村石煤区、青山坳石煤矿区、宏安矿区、衡龙桥矿区龙家坡页岩矿区等生态恢复、景观修复工程。

 

第十九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主体功能区划,从空间上对保护性生态资源和脆弱性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控制,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加快建立以资江水土保持和生态涵养功能带为主体,主要河湖、重要水库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水生态保护区为补充,各类森林公园、城市绿地为依托的多层次生态空间格局。严控国土开发,严禁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悖的开发活动,固守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生态红线以及耕地红线,推动重点功能区生态功能稳定增强,提高生态资源管理效益。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打造由山体、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组成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改造,构建生态走廊和天然林、公益林保护网络,落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基础保障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加大“一江三河三湖”(资江赫山段、志溪河、撇洪新河、兰溪河、东烂泥湖(含镜明河)、鹿角湖、白濒湖)湿地保护和河库塘生态系统保护,优化滨水生态系统,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营机制和在线监控机制,确保全区污水处理厂有效运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加强区域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和物种基因的资源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加强生态森林、河流水文、气候环境、生物资源等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全覆盖。

三、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生态环保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建立体现生态环境价值的制度体系,建立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机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产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动建立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增强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区域联防联控治理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措施,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生态责任转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带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提升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理顺环境保护具体制度和管理流程,完善制度体系与政府执法督察、企业合法生产以及社会依法监督相结合的法治“组合拳”。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污染源监控体系、重大污染预警体系,做到全过程科学化控制。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执法中的重要工具作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环境治理的大数据平台,加快环境治理电子化发展,提高环境信息处理的运转效率。

 

第二十节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积极推进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结构性减排、技术性减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积极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能耗标准制度,对属于国家限制、淘汰的高能耗企业实行专项加价的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制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节能计量统计体系,完善节能监察执法和评估体系。积极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质量约束体系。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推动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改善矿山环境。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限制高取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引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推动节水器具普及。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二、发展美丽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低碳技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复合的生态农业。大力推进龙岭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积极创建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关联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等问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控制发电、建材、有色等行业碳排放。推广清洁低碳技术,开展低碳园区、社区、景区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自行车、步行通道设施,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垃圾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鼓励市民购买各类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提倡无纸化、绿色办公,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第七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高质量发展幸福生活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十一节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完善交通网络

围绕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站场五大建设任务,重点推进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快形成“四纵一横”高速公路网、“五纵五横”国省干线网,提质“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公路方面,高速公路续建宁韶高速、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益阳段,新建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宁乡至韶山高速公路北延线、宁乡至韶山高速公路益阳段以及5个高速路网衔接项目;国道续建G234谢林港至桃江石洞公路,新建G536五里牌至新市渡公路、G319宁乡菁华铺至益阳公路;省道新开工S221小河口至桐子岭公路、S321泥江口至南坝公路、S538衡龙桥至灰山港公路(赫山段);重点推进资源、产业路、旅游集散与通景公路,加快会龙路扩宽和提质改造工程建设。铁路方面,推进洛湛铁路益娄段扩能改造、呼南高铁益阳至娄底段、蒙华铁路华容至益阳段、益阳港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园进港铁路等项目,2021年实现常益长高铁(益阳段)通车运营。水运方面,打通境内资江水系黄金航道,实施资水益阳至芦林潭二级航道建设工程、新建益阳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港口、允通物流码头、益阳港益阳电厂煤码头、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石油分公司益阳油库千吨级码头、湖南湘中石油化工销量有限责任有限公司益阳油库500吨级码头、益阳市洞庭湖泛长江流域船舶油改气(LNG)及供气站网、新越沥青码头、泥湾港口锚地、砂石集散中心码头。场站方面,新建益阳南综合客运枢纽,新(改)建15座乡镇运输服务站,新建10座城乡客运首末站,新建6座公交停保场,新(改)建4座公交枢纽站,规划建设100座城乡客运一体化公交站,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规划新建100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货运方面,新建兰溪、衡龙桥物流中心,益阳港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园,新建建制村物流服务点156处,新建乡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15处,新建益阳铁海联运物流园、高铁智慧电商物流园。航空方面,积极推进通用机场项目,实现交通版图扩容提质。

 

专栏11  “十四五”交通大会战工程

1.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续建2条高速公路。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益阳段、宁乡至韶山高速公路益阳段。新开工2条高速公路。益阳至常德高速扩容工程益阳段、宁乡至韶山高速公路北延线。

2.高速公路与国省道路网衔接建设规划

益阳市绕城高速包家冲互通及连接线工程、益阳市邓石桥互通改造工程、益马高速复兴互通及连接线、益阳市中心城区通用机场至益娄高速寨子仑互通连接线。

3.国道建设规划

续建1条国道,G234谢林港至石洞公路。新建2条国道,G536五里牌至新市渡公路、G319宁乡菁华铺至益阳公路。

4.省道建设规划

新建S221赫山区小河口至桐子岭公路、新建S321泥江口至南坝公路。

5.航道规划

资水益阳至芦林潭二级航道建设工程、资水史家洲航电枢纽工程。

6.港口码头规划

新建益阳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港口、允通物流码头、益阳港益阳电厂煤码头、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石油分公司益阳油库千吨级码头、湖南湘中石油化工销量有限责任有限公司益阳油库500吨级码头、益阳市洞庭湖泛长江流域船舶油改气(LNG)及供气站网、新越沥青码头、泥湾港口锚地、砂石集散中心码头。

7.城市客运枢纽站

新建益阳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8.高速铁路

洛湛铁路益娄段扩能改造工程、呼南高铁益阳至娄底段、蒙华铁路华容至益阳段、益阳港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园进港铁路。

9.航空建设

益阳赫山楠木村通用机场建设。

 

加大农村交通投入。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扭转重修轻管局面,将养护费用全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推动改建建制村通双车道、窄路加宽、并村连通路、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农村公路拓宽、硬化通村通组公路、新建桥梁等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改革,落实城乡道路运输站场及招呼站建设计划,实现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车率100%,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拓宽改造计划,100%覆盖村道和自然村通村、通组公路。加快实施农村公路线路安保、危桥改造计划,满足农业机耕机械及校车通行要求。

完善绿色交通体系。依托国家和省“试点示范工程和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等“六大重点工程”;完善绿色交通战略规划、绿色交通制度标准、绿色交通监测统计考核、绿色交通市场服务四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标准化步伐,加快发展水运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区级交通运输信息指挥中心建设,全面接入市级交通运输信息指挥中心;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交通运输移动稽查与执法系统、物流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管理与培训系统等功能子系统,通过智慧路网协同运行管理系统,依托全市路网管理中心,建立路网运行状态、技术状况、公路气象监测及公路治理非法超限联网信息系统;实现多层级、多地区、多部门联动,多途径信息采集、发布与服务

二、改善水利条件

重点地区防洪排涝全面补短。启动洞庭湖区重点垸一线堤防加固工程,重点谋划烂泥湖垸防洪除涝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撇洪河洪水调控工程建设,新建水矶口泄洪闸,谋划两个一般垸堤防加固建设,全面提升防洪能力;继续实施涝区治理工程,完成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提升排涝能力;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完成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至2025年,烂泥湖垸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治涝标准,永申垸和新安垸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重点易涝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全面完善。提供居民生活优质饮用水,提升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大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强化饮水工程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至2025年,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率达到100%,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达到76.0%,自然村通水率达到96%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重点谋划洞庭湖区大型灌区烂泥湖灌区建设,陆续启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40处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新建7处引提调水工程和鱼形山水库扩容建设等。至202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控制指标用水总量为7.374亿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指标为74.5m3/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9

河湖水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重点推进“三湖四河”水系连通、兰溪河流域、烂泥湖撇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东烂泥湖、鹿角湖岸线保护与修复,继续开展沟渠塘坝清淤衬砌工程,增强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重要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至2025年,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80%,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7%以上,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强力推进河湖四乱整治,依法查处水事违法问题,彻底清除河道拦网、栅栏、围垦等障碍设施,逐步建立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监管,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逐步落实,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打击资江河道非法盗采砂石行为,有序推进河道砂石资源政府统一经营。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专栏12  “十四五”水利重大项目

1.防洪安全

洞庭湖区重要堤防加固一期工程(烂泥湖垸):堤身防渗22.488公里、堤基防渗20.094公里、护坡3.652公里、护脚7.816公里、穿堤建筑物改造8处、堤顶防汛道路3公里等。

烂泥湖垸防洪除涝能力提升工程:烂泥湖垸61.67公里撇洪河干堤、84.78公里撇洪河支堤、193.67km内湖内河堤防处险加固,堤身、堤基防渗、护坡、护脚,水系连通建筑改造248处;东烂泥湖、鹿角湖、白濒湖、兰溪河、张芦渠、镜明河清淤扩容;排涝泵站改造30座;烂泥湖撇洪河徐家坝支河、谭家桥支河、泉交河左、泉交河右支河、朱良桥支河新建堤防17.38公里,形成防洪闭合圈。

烂泥湖撇洪河水矶口泄洪闸新建工程:新建水矶口泄洪闸,泄洪流量可按100立方米每秒;镜明河堤防加高加固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泉交河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长度16.98公里;

撇洪河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长度8.6公里。

鱼形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坝基接触带、坝基及坝肩防渗处理,整修坝顶防浪墙、下游排水棱体,溢洪道控制段拆除重建,左岸输水涵管内衬加固,拆除重建左岸输水涵管进口消力井、斜拉闸门等,拆除重建右岸装配式输水隧洞、涵管、装配件,拆除重建右岸输水设施重建启闭排架、闸室等并新建工作桥,管理用房改造,白蚁防治。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打鱼坡、寒牛、石子塘、许家冲等1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重点涝区治理工程:沧笔、泉交河、侍郎河、朱良桥、西流湾等14个重点涝区治理,治理涝区面积212.84平方公里。

病险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洋溪江、石笋、竹荆寺、北峰山等4座大型水闸,芭蕉、赤江碑、谭家桥等36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闸基防渗,消能设施加固,闸门、启闭设备更新等。

银河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山洪沟长度6.637公里,清淤、护砌。

水库防汛通道建设:31.7公里防汛通道建设,赫山区159座水库防汛通道建设。

永申垸堤防加固工程:永申垸15.856公里堤防达标建设。堤身加高培厚,堤身、堤基防渗,护坡、护脚,穿堤建筑物改造。

新安垸堤防加固工程:新安垸1公里堤防加固达标,堤基防渗,堤身加培、护坡、护脚等。

2.饮水安全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接城市自来水工程,梯口增容,输水管网提质改造并延伸;11处千吨万人工程厂区改造,设备提质改造,输水管网延伸,设备提质改造,新增水质检测设备,增加取水深井备用水源;47处其他供水工程厂区改造,设备提质改造,输水管网延伸,设备提质改造,取水点改造或增加取水深井。

11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项目:(1)水源地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设置防护网4800米,建设6座封闭式水井保护。(2)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10立方米/天的集中污水处理站1座,15立方米/天的集中污水处理站1座,45立方米/天的集中污水处理站1座;配套建设DN200收集主管网4492米,入户支管6820米,Φ700检查井136座,500*500接户井341座;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四池净化系统63座。(3)生活垃圾治理工程:配备垃圾桶384套、沤肥池192座、垃圾转运车2辆。(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新建生态沟渠3540米。

3.用水安全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4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改造,13处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

湖南省洞庭湖区大型灌区赫山区烂泥湖灌区建设工程:设计灌溉面积38.81万亩,规划改造干、支渠108460公里,新建或改造斗、农渠29481354公里,新建或改造机耕道106公里,生产路160公里,增设机耕桥48处,人行桥159座等。

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对40处泵站568409kW进行更新改造。

益阳市赫山区引提调水工程:新建七里村水库、关山水库、祥云河坝、高家坝引水工程,朱公塘水库提水工程、金盆提灌工程及黄金河坝左支渠衬砌等7处引提调水工程。

鱼形山水库扩容项目:新建引水渠23公里,增加外引面积15平方公里;新建7座提水泵站,7座河坝改造,左、中干渠和右干渠尾灌区改水等。

山塘河坝整修加固:坝塘8000口整修加固。

4.河湖生态安全

“三湖四河”水系连通工程:东烂泥湖、鹿角湖、白濒湖、兰溪河、张芦渠河、镜明河、烂泥湖撇洪河水系连通,新建主水道11.2公里,新建水系连通闸1处,水系沟渠疏浚整治52106公里,连通河湖6处,配套改造提水工程4处,改造建筑物146处,景观生态修复工程10处。

兰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治理干流长度26.3公里,治理连通沟渠1360.73公里。干流生态护坡31.76公里;底泥清淤、清障12.2公里,清淤土方100万方;水系连通沟渠清淤1360.73公里,清淤土方32万方;改造水系连通建筑物改造58处。

烂泥湖撇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干流河长34公里。水系连通沟渠12.47公里清淤、护坡,扩建引水闸1座,改造泵站压力水箱、新建出水流道及防洪闸1处,新建补水渠0.1公里;岸坡整治12.8公里,底泥清淤8.6公里,水系连通建筑改造8处,7处渠下涵清淤整治。

侍郎河治理工程:综合治理7.5公里。

沟渠塘坝清淤衬砌工程:对兰溪镇、龙光桥街道、笔架山乡等8个乡镇街道等区域内103条底宽为10米以上长度420千米大型沟渠,256条底宽为5-10米长度845千米中型干渠进行清淤衬砌,对全区2076口大中型骨干塘坝进行加固护砌。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建设清洁小流域5处,89平方千米。

东烂泥湖、鹿角湖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对东烂泥湖39.484公里湖岸进行清理、复绿,以及日常维护。对鹿角湖16.5公里岸进行清理、复绿,以及日常维护。

5.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县级防汛云平台及智慧水利:机房建设,APP开发,水雨情遥测站更新。

泵站智能运维系统建设:运用现代物联网、通讯技术、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针对目前泵站运行人力成本高,用电成本高;技术薄弱;设备备件少;应急抢修不及时等现实问题自主研发的泵站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为全区排灌泵站提供专业、集中、经济、标准、智能的保姆式现代智能运维管理服务。

水安全工程运管维护:赫山区159座水库、17个中型灌区、50座大中型水闸运行管护。

水库水质监测:赫山区159座水库水质监测。

 

三、夯实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补短板,助力益阳打造千万千瓦级中部能源基地,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设益阳东500KV、赫山东220KV电网线路,构建集火电、光伏发电和风电于一体的大能源格局。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实施城市电网建设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应分布式电源、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要,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新能源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能源利用率。实施“气化赫山”工程,新建三座瓶装石油液化气站,推进天然气管网延伸,实现建制镇管输天然气100%覆盖,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8%

推动新型能源发展。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在城市配送车辆、公共用车、私人用车等领域的应用,将公共充电桩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围。合理发展风电,打造省级大型风电基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推动建设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建立渠道多元、网架坚强、协同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

 

专栏13  “十四五”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1.电力能源

电源:益阳火电厂第三期扩建项目。

电站:复兴50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毛家塘220千伏变电站整体改造工程。

电网:复兴-毛家塘22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益阳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常益长牵引站外部供电线路工程、秀吉益高铁益阳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代家洲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毛家塘~会龙山110kV线路工程、八字哨110kV输变电工程、紫龙郡110kV输变电工程、代家洲110kV配套送出工程、铁铺岭110kV变电站1号主变改造工程、朝阳110kV变电站1号、2号主变改造工程、玉兰110kV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益阳南110kV配套送出工程、宝林冲110kV输变电工程、邓石桥110kV输变电工程、龙岭110kV输变电工程。

2.龙光桥街道供电电力线路改造项目

1)龙光桥街道湖区片线电力线路改造项目新建10千伏线路,新增100千伏安配变,改造100千伏安配变,新建低压线路,改造低压线路。(2)新建10千伏线路1.385千米,新增100千伏安配变一台,改造100千伏安配变一台,新建低压线路0.235千米。新建10千伏线路5.8千米,新增100千伏安配变17台,改造315千伏安配变一台,改造200千伏安配变一台,改造低压线路124.997千米。(3)龙光桥街道山区片电力线路改造项目新建10千伏线路,新增100千伏安配变,改造100千伏安配变,新建低压线路,改造低压线路。

3.衡龙桥电力改造及新建工程

1)赫山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容量24万千伏安,新建线路75公里,投资21150万;(2)衡龙桥镇电力改造工程,衡龙桥镇10千伏和低压线路电力线路改造及新增配变设备;(3)衡龙桥镇10千伏和低压线路电力线路改造及新增配变设备。

4.龙岭工业集中区电力改造

1)赫山区代家洲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容量24万千伏安,新建线路50公里,投资17400万;(2)赫山区代家洲1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新建线路50公里,投资4330万。

5.油气管网

乡镇燃气管网及设备安装、赫山区泉交河门站建设、赫山区天然气老旧小区改造。

6.能源储备

中石油会龙山油库搬迁。

7.新能源

按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足额配备汽车充电桩,新建停车位中配备不少于总停车位数10%的汽车充电桩。

8.能源系统

微电网与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示范项目。项目利用公司在益阳高新区龙岭工业集中区的区域优势,建设负荷侧风光储充多能互补供用电系统,为光伏升压站及当地园区企业提供经济、绿色、便捷的用电解决方案。整体方案由12兆瓦风机、100kWp屋顶光伏、500千瓦时集装箱储能系统、50kWp光伏车棚和2台快速充电桩系统构成。

9.中燃能源产业园

规划用地150亩,总建设面积9万平方米,定位在中燃公司周边扩大能源基地,以中燃公司为基础,吸引其他能源企业投资兴业,带动能源传输和制造业企业入驻,逐步建设成一个为全市提供能源及周边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源产业园区。

 

四、升级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以高速光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5G网络、移动物联网(NB-loT)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实施宽带赫山战略。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布局,打造高水平全光纤网络城市,推进百兆光纤进村入户,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全面推进IPV6部署,构建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安全可控、敏捷开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推进提速降费,降低互联网资费水平,增加骨干网络传输容量,提高宽带接入速率。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提高用户重要数据、敏感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到2025年中心城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5%,自然村光纤通达率100%

建立智慧赫山应用体系。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建立覆盖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人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传媒的全方位应用体系。加快中心城区、龙岭工业集中区和衡龙新区5G通信网络建设,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信号行政区域范围全覆盖。全面提高沧水铺5G智慧小镇建设质量;通过5G无线网络实现万物互联,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速。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助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AR/VR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落地生根,探索一条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融合发展,机制灵活的新型智慧城镇化建设之路,实现城镇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

 

专栏14  智慧赫山建设工程

1.智慧大脑+政务服务工程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深度流程再造,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进一步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网络化和群众办事便捷化、高效化。形成具备赫山元素的“一单统表、一局统管、一窗统受、一网统办、一号统揽”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初步建立标准统一、体验一致、跨界协同、运转高效的区、乡镇、村庄四级无差异化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努力让赫山最终成为同类政务服务先进新标杆。

2.智慧城管工程

综合运用三维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第五代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城市管理可视化、形象化、数字化、智能化,搭建起智慧城市的基础框架。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升级,实现城市部件、事件“一网打尽”,社会治安网、综合治理网、城市管理网“多网合一”,各类传感器、数据 “一网共享”,及时处理老百姓关心的城市问题。

3.雪亮工程

以市、区、乡镇、村庄四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融入综治信息化系统,以管理网格化系统为“雪亮工程”建设基础,确保“雪亮工程”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把治安防控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4.5G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造物理基站600处,移动公司建设5G

5.5G应用建设

5G+智能制造、5G+智慧园区、5G+工业互联。

6.5G智慧小镇建设

初步建成10个版块以及视频调度中心、65G基站。

 

第二十二节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推进社保持续扩面、转移接续,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全覆盖,以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等群体为重点,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纳入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制度,巩固高危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效推动小微企业、网络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中小企业参保。

一、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养老设施建设。推动社会福利中心医养结合综合大楼立项建设,新建4-5家民办养老机构或设施;加快综合性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护理型床位建设,各类养老设施床位数达到10000张(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50%以上、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床位数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 80%以上)。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施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形成养老志愿服务及培训的常态机制,对全区养老机构、A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5%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行政村)覆盖率达80%以上,规划建设1-2家具备养老功能的示范社康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100%推动“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医疗和养老结合发展,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社区医养融合机构,社区医养融合服务覆盖率达80%6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有老年人康复场所,所有养老机构按照标准内设医务室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约。到2025年,全面建成以区社会福利中心为主体,兰溪、衡龙桥、沧水铺、泥江口、新市渡等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及各民办养老机构为辅助,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50张以上

 

专栏15  养老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工程

支持建立“养老院+医院”模式的医养联合体,积极整合养老、医疗、康复和护理等资源,为老人提供一体化医养融合服务。

1.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100%

2.引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增设具有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年医学专业特色服务功能,具备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给予护理型养老机构标准的建设和运营补贴。

3.新建社会福利中心医养结合综合大楼,地址位于龙岭工业集中区长坡村,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成医养结合床位600张。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群众获得感。坚持以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确保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保持95%以上,其中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达100%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服务项目,规范医保总额控制、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医保付费方式,稳步推进DIP付费方式改革,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和绩效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医联体(含医共体)、日间手术、日间病房、远程诊疗、互联网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新形式、新形态的医保支付政策,积极推进医联体(含医共体)医保管理相关工作。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构建城乡居民和贫困家庭共享优质医保服务新格局。严格执行药械招标采购改革相关制度,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药械采购与监管平台的三流合一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办法,提升基金监管能力。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依法依规监管能力,建立独立、高效、专业的执法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三方力量监管作用,做到人防、技防、专防、社防相结合;加强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坚持零容忍,加强对欺诈骗保线索的发现和受理,建立线索督办和查处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上级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窗口),规范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结算业务种类。加强医保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保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对群众有温度的医保队伍。到2025年,实现统一实施全区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三、完善城乡救助体系

遵循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求助有门、救助及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机制,完善和衔接各项制度措施,形成全覆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延伸覆盖低收入困难家庭,统筹兼顾其他困难家庭,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完善分类施救制度,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的救助力度。深入推进救急难工作,充分借助综合帮扶平台,解决群众生活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逐年增长,特困人员生活费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5倍发放;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深入推进低保精准化管理,打造“阳光低保”。推进基层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区“儿童之家”建设村级全覆盖。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四、推进殡葬体制改革

全面实行节地生态安葬。逐步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的奖补制度,健全殡葬基本服务保障制度,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和生态安葬奖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21年底,实现全区死亡人口火化率100%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40个,新增墓穴156000个以上;建设2个以上的公益性骨灰堂;建设40个集中治丧场所、悼念厅,全区15个乡镇(街道、园区)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十三节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提升就业质量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进一步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城乡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一体、就业机会均等”的总体要求,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创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建设充分就业与创业区。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制度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1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二、建设教育强区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抓实师德教育、思政教育、养成教育、家长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文明实践教育等重点工作,每年打造1-2个德育新品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增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落实城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到2025年,合格标准幼儿园达10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92%以上。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体系、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制度;巩固消除大班额成果,实行标准班额办学,逐步化解大校额;促进师资均衡,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和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优质发展高中教育,以国家新课改为契机,以高考为指挥棒,完善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办法,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市卫生职业学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建设,加快示范性职业教育建设步伐,创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关注和重视特殊群体,完善“三残”儿童入学制度,确保每一位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2025年,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改善教育硬软件支撑条件。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到2022年所有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学校标准,2025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质均衡标准。“十四五”期间,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改扩建学校16所;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16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学校改扩建工程

推进龙洲中学、八字哨镇学校、龙光桥学校、赫山一小改扩建工程。在茂林社区地段布局新建一所36个班规模的小学。推动市政府协调高新区在梓山湖片区再新建一所学校。

2.智慧教育工程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现代移动通信先进技术为支撑,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构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赫山智慧教育新体系,实现会管、惠教、慧学、汇数、惠民目标。

 

三、打造健康赫山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病医院为龙头,加强区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重点办好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各1家。重点推进区人民医院(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院区、区中医医院住院大楼、区精神病医院综合大楼、区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门诊大楼、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按照“县(区)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进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对全区医疗资源进行提质改造、升级,积极引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做强区级公立医院,做精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村、社区建设好一个医疗卫生服务点,实现基层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通过开展远程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建立医疗卫生共同体、技术职称评定与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挂钩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下沉基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公平优质的健康服务。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政策核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按核定编制补充卫生技术人员,加大高层次人才选聘力度。将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区培训医务人员基地。按区“513人才计划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大高层次人才选聘力度。将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区培训医务人员基地。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4.6人的配置目标,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各达到2.22.0人。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适当提高中医、护理、康复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传承创新中医药,加大中医药“祖传秘方”传承挖掘力度,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中医药“名医、名方、名药”。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优化疾病监测预防控制服务。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预防,深化预警研判工作,建立重大疾病预防应急机制。不断健全疫苗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措施,不断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保障疫苗质量安全。强化卫生防控物质储备,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及健康习惯。从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做起,以生活习惯的“小调整”获得身体健康的“大收益”;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专栏17  医疗卫生建设工程

1.区人民医院(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11.33万平方米,新建内科住院楼、外科住院楼、门急诊楼、医技楼、污水处理处等建筑,总建筑规模约80000平方米。

2.区人民医院(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医技楼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具备应急救援、急诊急救、重症监护、检验检查等综合服务相关设施。

3.区中医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4.区精神病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5.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建设项目

占地13500平方米。

6.赫山区防疫医疗物资储备基地

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三馆一站”设施建设,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做好“三馆一站”、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工作,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抓好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及数字化建设。重点推进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健全长效运营机制,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推进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子阅览室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打造书香赫山,引导全民阅读。实现“七个一”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和返乡农民工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强化农民群众的维护意识,增加文化设施使用率和使用寿命,推动文化公共服务中心良性运转。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站,组织文化志愿者下乡进村,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服务交流,拓宽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推动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辐射作用。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画下乡”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欢乐潇湘多彩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体育比赛和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村文化供给。搭建文化活动平台,积极搭建各类文化活动平台,组织花鼓戏文艺汇演、龙舟赛、大众运动会、摄影展、书画展。定期开展文化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扬赫山精神的文化活动,培养一批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的文化领头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加大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展览,设计制作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加大非遗传承和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力度,学习外地经验,做好非遗文化的培训和传承,进一步保护好区内各级文物;继续加大财政申请和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国家、省市资金,加大博物馆建设投入力度,强化文物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加大文博、历史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聘,发挥人才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赫山文化知名度。加快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充分挖掘存量资源,利用老旧工业厂房、商业街区、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建设、改造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

 

专栏18  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程

1.体育健身设施提升工程

全区“十四五”期间新建社会足球场60片,新建健身步道10处,新建户外运动设施2处,全区乡镇建设健身广场6个,建设多功能运动场20个,全区50个社区建设200处全民健身路径。

2.赫山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馆

项目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3.苦竹湖体育公园

项目占地55000平方米。

 

五、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树立正确的老龄观,积极、理性、前瞻性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宣传;积极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打造良好的关爱老年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等大环境;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努力创造为老年人发挥自身能力和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优化生育政策,把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人口计生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相关制度。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发展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营造助残扶残社会风尚,全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专栏19  青年成长发展工程

建立健全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支持青年事业的发展;充分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把服务发展与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优化青年成长发展环境;积极推动青年培优计划、“青燕归巢”、青年学院、团团红娘等服务青年发展的实事项目的落实落地,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在理想信念、教育培训、身心健康、权益维护、婚恋交友、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凝聚青年力量,团结带领青年在赫山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中积极作为、实干担当。

 

第二十四节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群众自治为基础,通过强化德治教化和智治支撑,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智治支撑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共治体制机制,全力申报全省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区县。

二、深化法治赫山建设

以创建省级法治示范县市区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障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推进落实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必经程序,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全面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便民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倡导理性、文明、平和执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完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统筹城乡、区域法服务资源,进步推动法律服务向村()延伸。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全面提升全民守法意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增强法治意识。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切实贯彻“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理性合法维护权益,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深化平安赫山建设

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攻坚行动和治理房地产领域办证难信访问题攻坚行动,巩固深化“三无”创建成果,健全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有效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扣扫黑除恶长效常治的目标,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做好新时期人武工作,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水域陆域全覆盖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梳理分析城市、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法律、政策、制度、机制等层面完善治理规则。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治理。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常态开展全覆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严格安全生产考核问责,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体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打非治违,加强交通、消防、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地下空间等领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落实防火、防爆和反恐防范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社会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气象、地震和洪水监测预报、洪涝旱灾、森林防火、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应急救援动员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应急通信、应急物资储备、紧急交通运输、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动态化危机管理机制。

专栏20  应急和消防救援能力工程

提高全区应急和消防救援能力,区财政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在足额落实安全生产经费的基础上,为应急部门添置监管执法设备;落实年度消防预算经费,为乡镇专职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建设市政消火栓,为从事安全生产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移动执法装备。继续推广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的高科技救援设备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月和消防安全“七进”宣传活动,在全区各行业领域大力推进“安你会”普法竞赛活动。在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将全区医疗机构、专家、物资、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以及应急部门直管行业企业基础数据等统一录入省应急资源普查系统,夯实应急基础。

 

四、强化债务风险防控

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高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杜绝低效无效项目融资,加大地方政府债劵申报力度,解决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短板问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查处金融领域腐败问题,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政策要求进一步推进平台转型,逐步提升市场化经营程度,提高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减少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第八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十五节  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党总揽全局

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全区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三高四新”战略,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市决策部署。

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落实好干部标准,凭实绩选人用人,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全区上下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第二十六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一、加强规划管理衔接

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加强与省市规划的衔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刚性,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各大项目应与《纲要》相衔接。政府各部门在制定规划、计划或设立项目时,应以《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为依据,保证发展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任务的衔接,科学编制年度发展计划,分解责任清单,明确目标任务,依法确立相应审批、监督主体,计划分解落实要与《纲要》相对应。

二、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改革目标任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部门权责界限,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将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与责任。将各项“硬约束”要求纳入部门考核指标中,推动《纲要》实施各级部门树立牢固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三、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完善项目带动机制。将加强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节点、明确机制和奖惩办法,建立完善“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通过一批投资体量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辐射力强的大项目积聚优势资源、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注重实体项目招引,打造从企业孵化、加速成长到做大做强的企业创新成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好产业链配套企业招引,在人才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听取区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通过报纸、宣传栏、网络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划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并充分参与《纲要》的实施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积极参与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纲要》实施动态监测机制,组织开展规划中期和期末评估,全面、真实反馈规划影响的准确性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将监测评估、优化建议及专家论证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规范规划调整制度。严格项目调整审批程序,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在《纲要》实施过程中,如遇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增减项目、指标,应按调整项目预期影响大小组织研讨,经充分论证后,由区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修改意见,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再实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万众一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赫山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