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 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1-19 11:01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作者:发改局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

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赫山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2021. 7


前言

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益阳市有关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推进赫山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等相关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主体内容旨在体现赫山区“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与产业发展的思路,提供相关的规划指引和参考。规划充分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美丽、富饶、幸福”赫山总愿景,大力实施“东接东融”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全省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长株潭城市群周末旅游休闲地,实现赫山区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助力打造“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全域文旅经典品牌,提升益阳赫山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录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

二、“十四五”发展新环境............................................. 11

三、发展问题与挑战....................................................... 1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

一、 指导思想................................................................. 20

二、 基本原则................................................................. 20

三、 发展目标................................................................. 22

第三章主要任务..................................................................... 25

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5

二、丰富文艺创作与社会文化产品............................... 27

三、加强文化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 29

四、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 31

五、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32

六、广播电视与智慧广电公共服务............................... 34

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 37

第四章 空间布局规划............................................................ 40

一、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40

二、特色城镇发展规划................................................... 43

三、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规划........................................... 45

四、精品旅游空间规划................................................... 46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8

一、 加强组织领导......................................................... 48

二、健全体制机制........................................................... 48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49

四、创新管理制度........................................................... 50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50

六、加大宣传推介........................................................... 51

附件: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重点项目计划表     52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一)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1)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赫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结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区图书馆2019年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区文化馆正在争创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另有图书馆分馆12处、文化馆分馆7处。逐步建成泉交河镇、泥江口镇等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形成了区、镇(乡)两级文化馆梯次辐射网络。“十三五”期间,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年有序开展,2017年建设16个高标准村级文化家园,15个示范性农家书屋。2018年推进12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标准建好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增加了乡镇和村(社区)文体设施布点,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和村级文化站建筑面积与标准。2019117个行政村“七个一”建设基本达标,2020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七个一”建设标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2.73平方米。

2)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与活动。“十三五”期间,提质改造叶紫故居、周谷城故居等名人故居,新建胡林翼陈列馆、曾士峨烈士陈列馆、金家堤支部陈列馆、雷锋精神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周谷城故居成为中国农工党教育基地,新建“一碑五馆”(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碑、赫山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展示馆、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馆、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历史名人馆、民俗文化馆)成为全市党建、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金家堤支部陈列馆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末大剧场”“欢乐潇湘”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送电影、送戏、送书、送展览”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表1)。

1 “十三五”期间文化惠民活动情况

序号

活动内容

单位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

送戏下乡

224

55

55

131

55

103

2

送电影下乡

3400

3420

3180

3180

3180

2568

3

周末广场电影

360

200

200

200

200

200

4

送图书下乡

53400

26700

5300

5560

5000

5000

5

送春联下乡

2600

3500

3800

4000

5000

5000

3)文化活动与艺术精品创作成就突出。“十三五”期间,举办了赫山区首届花鼓文化艺术节、“欢乐潇湘·文化益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赫山区美术书法摄影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欢乐潇湘·多彩赫山”广场舞比赛等大量文化演出、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参加全省“欢乐潇湘”文艺汇演、湖南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等文艺活动创作了大量文艺精品,其中,《山坳里响起钢琴声》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金奖,《山村晨曲》获全省基层剧团展演优秀剧目奖。赫山区文化馆曹沁芳创作的抗疫歌曲《温暖》,荣登央视综艺频道CCTV3 “坚信爱会赢”公益晚会。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十三五”期间,城区及周边乡镇的文化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截止“十三五”期末,区内共有益阳故城遗址、羊舞岭古窑址、信义中学建筑群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立波故居、笔架山古墓群、胡林翼墓、枫林桥、奎星塔、何凤山墓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益阳故城遗址于2019年申请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是益阳古县衙所在地,故城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特别是简牍文献的出土,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两汉到三国孙吴时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另外区各级文化部门对周扬故居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工作、羊舞岭古窑址安防系统工程等文物保护工作,协助省考古所、省文物局专家开展了枇杷树山抢救性等考古发掘、胡林翼陈列馆等三家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藏品备案登记。

“十三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共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其中益阳茶厂的“益阳茯砖茶手筑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益阳虾子起拱”“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兰溪山歌”“兰溪双桡龙舟”“四磨汤古磨法”“益阳明油纸伞制作技艺”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

5)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发展投入大幅度增加,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企业稳中有增,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GDP及小康指标均有提高,文化消费大幅上升。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单位)715家(户),从事文化相关产业工作人员4000多人,规上文化企业35家。2019年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文化招商达1.6个亿,包括湖南爱协能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重要投资主体,益阳百联电影厂、金家堤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重要建设项目。湖南花鼓文化传播公司获评全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彰显了益阳花鼓文化特色。

(二)旅游业积极全面发展

1)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了《赫山区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赫山区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概念性规划》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指导重点景区碧云峰有序开发,并为其配齐旅游厕所、垃圾桶、标识标牌等旅游配套设施。已编制的《赫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了赫山区全域旅游统筹发展。

2)加强旅游品牌创建。通过旅游品牌打造,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全域旅游、实行文旅体融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赫山区旅游名镇建设,2017年达人纺织博物馆成功创建为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2018年,代表赫山区旅游龙头企业益阳现代农业嘉年华于727日隆重开业,稳健运营。同年,兰溪镇(河运小镇)入选第四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单位,东部新区鱼形湖运动休闲体育小镇入选全国首批(列湖南省五个中第一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全省唯一、全国30家首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之一。“十三五”期间共成功创建7家三星及三星以上乡村旅游点,其中竹泉农牧、黄杆湖休闲庄园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

3)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十三五”期间,赫山旅游通过大力宣传推介,在文旅活动、智慧宣传等方面取得了空前成果(表2)。益阳市首个智能文旅平台“赫山文旅云”于2019519日正式上线发行,开启赫山一键订票、一键住宿、一键导航、一键美食、一键寻景的智慧之旅。积极配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CCTV-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CCTV-10《味道》等播出益阳美景美食等旅游宣传片,扩大益阳赫山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十三五”期间重要宣传推介活动

年度

旅游推介活动概览

2016

益阳市第一届美食文化旅游节(赫山分会场)暨赫山区十大名菜名厨名店评选活动

2017

“竹泉农牧杯”赫山区第二届十大名菜名厨评选活动、益阳市旅游形象大使·十二茗媛选拔大赛

2018

“益阳市松花皮蛋”作为益阳美食在CCTV-10《味道》栏目于517日首次专题隆重推出;摄制了《益山益水 益美赫山》旅游形象宣传片

2019

首个智能文旅平台“赫山文旅云”上线;参与 “湘思湘品益城益味”2019益阳美食文化旅游节暨第九届全球湘商大会

4旅游商品培育成果显著。结合“益阳茯砖茶手筑工艺”“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 “四磨汤古磨法”“益阳明油纸伞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产品化、产业化发展,培育赫山区特色旅游产品,“十三五”期间培育了明油纸伞、木槿洗发水、艾叶沐浴露、莎丽竹纤维袜、黑美人黑茶、冠隆誉黑茶、湘中铁锅、世林食品、青松皮蛋等多种旅游商品,其中明油纸伞获湖南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木槿洗发水、莎丽竹纤维袜获湖南省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懒家柳洗护系列获中国(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冠隆誉黑茶轻压茯砖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CN201910297350.1),重新定义了一个茯砖茶的品类,进一步丰富了赫山区乃至益阳市特色产品。

5)加大旅游景点与设施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强力推进了万达海洋城文旅商业综合体、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创5A级景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来仪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以及相关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积极申报旅游厕所新建和改建项目。自开启全国旅游厕所革命以来,“十三五”期间,赫山区共完成42所旅游厕所,百度旅游厕所定位42所,定位率达100%,大大改善了景区景点的体验环境,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加大了各旅游景点垃圾箱配置、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各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停车场进行提质改造,畅通了其交通环境。

6)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根据《益阳市旅游特色村评定标准》等地方标准,推进赫山区旅游特色村建设。2016年打造了苦竹湖生态旅游区、黄杆湖垂钓基地、金家堤支部纪念园、花乡农家乐、盛世莲子家庭农场等30多家乡村旅游场所,同年投入60万元支持11个企业争创三星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碧云峰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设漆家桥省级自驾游营地和万国荟东部游客中心。2018年竹泉农牧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星级休闲农庄6家,“一线多环”乡村旅游带基本成型。2019年智慧农业第一村获“美丽中国长江行”媒体团点赞;益阳现代农业嘉年华引爆乡村旅游,成为省级科普基地。赫山兰溪大米、赫山蔬菜等“赫山十品”声名远扬,为赫山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奠定了基础。2020年,沧水铺镇碧云峰村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祥家庭农庄和湘润家庭农场被评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

7)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文旅产业前景广阔。旅游综合收入快速增长,接待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表3)。2019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文旅智能服务平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

3 “十三五”期间赫山区旅游综合收入情况

序号

年度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接待游客(万人次)

1

2016

21.6

525.6

2

2017

27.1

617.9

3

2018

50.1

725.3

4

2019

122.42

1369.82

5

2020

99.87

1101.68

(注:2018年数据仅含东部新区;2019-2020年数据含高新区、东部新区。)

(三)广播影视发展迅速

1)推进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区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于2014年开始兴建,2015年全面竣工。2017年提质改造,先后投入改造资金近80万元,全区共建设区级总控机房1个,12个乡镇街道、148个村建设了“村村响”广播系统,安装号角喇叭共计2784个,基本实现了区域境内广播声音的全覆盖,设备完好移交至乡镇、街道、村。针对“村村响”广播系统的运行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考核方案,各乡镇街道也明确了相应的运行管理负责人员。区文旅广体局组织召开了“村村响”管理维护讨论会和技术培训会,交流管理经验,汇报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培训具体操作技术。2019年区委区政府对“村村响”广播系统的维护划拨了专项经费,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了维修更换,现全区2784个喇叭都能正常使用。

2“赫山文旅云”智能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为推动益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广播影视发展以融媒体建设为契机,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2018年启动“赫山文旅云”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公共文旅服务为切入口,通过整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一体式网络服务平台,通过 PC端、微信公众号、APP、歌德机四大端口对外进行传播交流,拥有文旅资讯、活动报名、票务预订、场馆预定、数字阅读、畅游赫山、品味赫山、文旅日历、志愿服务、总分馆、党建之窗、云展厅等十二大功能模块。

(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大力组织实施《赫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大力培育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1)群众体育活动赛事丰富多彩。“十三五”期间,积极组织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以“全民健身日”为节点、区大众运动会为主线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活动框架。连续组织举办了第十五至第十九届区大众运动会,参与总人数达3万多人次。组队参加了市第十六届至第二十届大众运动会,多次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总分一等奖”,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益阳市中心城区社区篮球比赛中,我区四支代表队包揽了区县组的前三名;2018年参加湖南省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获“最佳竞赛组织奖”和羽毛球总决赛“团体三等奖”。组织广场舞、“全民健身挑战日”等千人以上的群众体育活动15场次,协助、指导全区各部门单位各类体育活动2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4万多人次;大力实施“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依托广场舞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积极开展妇女和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通过赛事和活动引领,全区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健身人群日益壮大,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达29.2万,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37.53%;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6%(根据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馆体质监测数据),2560岁人群体质状况有明细改善;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合格率超过96%,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30%。从城市到乡村,赫山区基本形成了大众体育丰富多彩、学校体育规范有序、老年人体育广泛深入的良好局面。“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科学健身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2)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赫山区以“运动益阳”建设等为契机,通过争取上级体育部门配置、财政资金投入等措施,每年新增体育健身器材近20套、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从2016年至2020年,新建了“拥军健身馆”“乒乓球馆”、5个室外多功能运动场和15片社会足球场,更换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架80套,为45个社区和部分行政村配置了室外健身路径器材,社区健身路径工程覆盖率达100%。全区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类体育场地超过600个,其中社会场地的健身器材1780件,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城市居民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80%,每万人足球场地数0.7块。全区各级各类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3)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以建立全区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为抓手,以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区体育资源,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持续深化与赫山游泳馆、绿茵地篮球训练营、金鹰跆拳道馆和会龙拳馆等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采取委托培训、参与培训等措施,大力培训体育后备人才。五年间,向市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共计15名。2018年参加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女子篮球、定向越野、游泳、羽毛球、跆拳道、足球等项目的比赛,获金牌2.25枚。2019年,参加湖南省青少年足球(男子甲组)锦标赛获得第二名;参加全国少儿武搏赛(南部赛区)获集体总分第三名;参加湖南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获男子甲组60公斤级第一名;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校园武术大赛获得武当连环拳少儿组集体部分第二名。2020年承办了湖南省青少年柔道锦标赛。

二、“十四五”发展新环境

(一)发展机遇

1、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调研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湖南省引发强烈反响

20209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行动,强化责任担当,20201010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的决定》,明确指出立足湖湘文化底蕴和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要求,为赫山“十四五”期间文体广旅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5G+智慧旅游发展新时期

2020年,省文旅厅与湖南联通将在5G+智慧旅游领域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建设省、市、县三级文化旅游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完成省市县三级文化和旅游数据的融合。赫山区应充分利用这一建设契机,依托智慧益阳发展基础,争取更高品质的合作伙伴,搭建赫山区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智慧发展。

3、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时期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文旅融合将开启旅游新时代,文化体验成为消费热点。2018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占生活总消费占比高达56%,旅游成为生活常态和刚需。国家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意味着旅游的文化属性凸显,文旅投资迎来“机遇期”。旅游业从观光式向体验式旅游转型,以文化消费为主题的旅游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20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湖南省自驾旅游与露营房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全国唯一),以标准化支撑和助推湖南自驾游与露营房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标志着湖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在特色化的趋势上,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4、推进湖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新时期

根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的《湖南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湘文旅非遗〔202038号),明确了湖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立湖南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完整档案,做好湖南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等;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依托,扩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覆盖范围;曲艺演出场所数量和演出实践频次持续增长,形成一批驻场演出场所和专题品牌活动。湖南曲艺的整体活力显著增强,传承队伍有效扩大,受众群体明显增加,存续状态持续好转,曲种特色更加鲜明,湖南曲艺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益阳花鼓戏是湖南曲艺的重要曲种之一,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借力湖南省曲艺传承发展趋势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5、体育产业发展新时期

2009年确定“全民健身日”以来,我国各市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文件精神要求,这将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场“及时雨”。

6、“东接东融”战略开启新发展篇章

赫山区作为益阳“东接东融”的桥头堡,需在规划战略、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与长株潭主动对接,加快融入长株潭北部经济区,努力实现区域协同、布局对应、融合发展。推动赫山区与湘江新区、宁乡市、望城区等地的规划衔接协同,加强专项规划的互动衔接,特别是国土、交通、产业、文旅、科技、教育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衔接,这将全面开启赫山区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新篇章。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凸显

赫山区内水陆兼备、四通八达的的交通格局使其成为益阳中心城区的发展腹地,市域经济的发展前沿,是益阳宣传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人类宜居城市的开放窗口。“十三五”期间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高质量建成通车,实现了赫山区深度融入长株潭经济圈目标,区内对外大通畅、对内大循环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正加速形成,特别是2020831日建成通车的长益复线、“十四五”期间即将通车的渝长夏高铁等重大区域性交通线路将增强赫山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随着长沙西移发展趋势愈发明显,赫山区作为益阳市“东接东融”战略桥头堡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2、特色文化荟萃

民间文化多元丰富。赫山区民间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交融,形成独特民俗音乐、舞蹈、戏曲、杂耍、手工艺等。区域内拥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茯砖茶手筑技艺,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虾子起拱、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益阳明油纸伞制作技艺、兰溪双桡龙舟、兰溪山歌以及四磨汤古磨法,40余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风情浓郁的各类民间文化为赫山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湖湘文化名人辈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其精神内涵讲求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赫山历史上名人辈出,晚清中兴之臣胡林翼、“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革命烈士曾士峨、益阳文人代表“三周一叶”——周立波、周扬、周谷城、叶紫等皆是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之才,他们的生平事迹为“十四五”期间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动力。

红色文化璀璨。赫山这片热土,沉淀了厚重的红色基因。近现代涌现了一大批追求真理、坚守信仰、不畏牺牲、胸怀天下的革命志士。他们中有红军长征途中反围剿牺牲的曾士峨、有左翼作家——叶紫及余氏满门忠烈、有中共秘密战士曾三、有益阳最早的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袁铸仁、有血洒南京雨花台的女中豪杰黄励、有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中国雄鹰”唐铎等等。金家堤支部、叶紫故居、萧山令陵园等成为了省内知名的红色教育名片。这些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文创产品多元化设计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赫山区境内共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羊舞岭古窑址”经考证为千年元代古窑的窑床,极具历史价值,而“益阳故城遗址”更被誉为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批量简牍的出土是研究战国秦汉至三国时期益阳历史珍贵实物资料,丰富的文物资料俨然就是一份地方政府日常工作和基层社会生活的记录档案,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制度的运行方式及其变迁。这些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成为“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宗教文化绵延。赫山是汉传佛教在中国南方的策源地之一,历代以来佛教兴盛发展。据《益阳县志》记载,益阳汉传佛教起始于东晋元康元年(公元373年),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汉传佛教净土宗初祖惠远禅师渡江南来,即驻锡益阳碧云峰、修建清修寺传播佛教。清修寺和同期修建于会龙山上的宝泉寺(后更名为栖霞寺)、以及建于唐代的白鹿寺更是香火历代不断。这些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亦是人们礼佛禅道、洗礼心灵的常往之地。

3、旅游资源丰富

赫山区植被资源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2.07%,丰富的山水、竹林等自然资源,美丽乡村及资江沿岸自然风光秀丽,拥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自然禀赋。区内还分布数量众多的历史遗迹、红色资源、历史名人、民俗风情资源,在全域范围内开发建设了白鹿寺、花乡农家乐、汉森健康产业园等4A级景区(景点),农业嘉年华和甜甜湾乐园2个重要景区(景点),11个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区各旅游点形成了四条精品线路:红色文化感悟游、新河画廊滨水休闲游、人文遗韵体验游、志溪河沿岸乡村风情游。另外,赫山粮食加工、竹木制品、明油纸伞生产、茶叶加工等产业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产业基础。

三、发展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问题

通过探索与创新,赫山区文化各项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体育与广播设施等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突破。

1、经费投入略显不足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偏低,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短缺,与其他公共服务经费投入相比的差距较大。近年来,赫山区公共财政支出在文化体育事业财政支出方面略为不足,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村通”工程)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维护经费,众多后续服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投入经费严重不足,市级传承人、展览展示活动等因为缺少专项经费和传承人补助金投入,导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举步维艰。旅游发展财政投入有限,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没有高于当地财政增长的速度,旅游投入与政府主导战略不相适应。

2、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标准过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代早,存在馆舍陈旧、条件较差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大多停留在以观光型旅游经济为主,未向体验型旅游经济进行转型升级,设施建设滞后是主要的限制因素。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宽带互联网和智能电视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电行业面临网络宽带化、系统智能化和媒体融合化的重大挑战,广电网络缺乏标准化的智能终端建设,其融媒体创新业务服务能力就无从谈起。

3、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全区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文艺带头人特别是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人员缺乏,在基层文化场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人员不足。面对大数据平台发展与建设新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更是严重缺乏,人才引进限制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后继有人,现实中有的非遗传承人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属于被遗忘和走在社会边缘的群体;不少传承人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将不复存在。体育发展方面后继人才也较为缺乏。

4、资源整合不够,特色难以凸显

赫山区湖湘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充足。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益阳故城遗址、羊舞岭古窑址的发现,赫山区古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是这些文化资源缺少整合,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在开发过程中,整合意识不强,导致文化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文化特色不明显。

5、管理机制不健全

益阳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普遍存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往往工作职责不明或多头任务难以兼顾,无法满足非遗保护等工作专业化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权限分散,旅游开发和营销宏观调控能力弱,投资引导不足,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专门的旅游交通工具和线路少,极大的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现实挑战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进入“动态清零”新常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是一个长期任务。常态化就意味着持久战,意味着防控措施从临时性转为常规化,从“一刀切”的全面管控转为动态化、精准化的科学防范,其中由于文旅产业其他行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尤为敏感。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都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十四五”期间一方面要严控因为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对疫情的警惕性不降低,继续抓紧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更重要的是从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建立运营预警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灾备减损机制等方面真正扎实做好工作。

2、周边地区旅游竞争加剧

“十三五”以来赫山区的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其旅游资源品牌度不高,旅游人数和收入与周边地区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来,周边县市乡镇积极发展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产业,如望城镇贝拉小镇、 以四羊方尊为IP的炭河遗址等,这些旅游景点吸纳了益阳周边的旅游人口,对区内旅游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挑战。

3、全民体育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明当前人民对全民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休闲消费、服务产品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瓶颈。在产业融合趋势下,休闲体育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尤其是加强与新兴领域如旅游、互联网等的结合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等相关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强市和运动益阳战略,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着力推动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益阳”建设提供发展引擎,发挥赫山区作为全市“东接东融”桥头堡的战略性地位优势,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快文化旅游融合,拉动三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拉长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推进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协作,形成区域联合、资源整合、部门配合、资金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文旅广体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文旅广体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健全文物保护制度,遵循国家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要求与主体责任,提升文物保护法治意识。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承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四)坚持特色引领的原则

深入挖掘赫山历史、地域、宗教等优势文化资源,全面深化文旅广体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推出重大举措,推进重点工作,鼓励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凸显赫山文化特色,打造赫山文化名片。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著名文化旅游品牌和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彰显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着重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对城乡居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搭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完善体育设施配套,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创新,推进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和智慧旅游发展。“十四五”期间,把赫山区建设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全省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长株潭城市群周末旅游休闲地,实现赫山区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助力打造“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全域文旅经典品牌,提升益阳赫山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分项目标

1、公共文化发展目标

搭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创作一批文艺精品角逐第七届湖南省艺术节、第八届湖南省艺术节。同时还要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以欢庆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主办一系列的群众文艺活动。“十四五”期间,建设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体的“两馆两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力争人均文体设施面积达到3/人,充分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2、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标

以旅游业为统领,融合一产、带动二产、提升三产,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推动文旅与乡村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将赫山打造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到2025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富农惠农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特色突出的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力争到202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0%或以上,旅游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税收比重达到10%左右,年游客旅游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

3、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目标

稳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到2025年,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结合特色旅游产品培育推动非遗产品产业化、市场化。

4、广播发展目标

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广电5G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5G网络并赋能有线电视网络,完成以湖南有线电视集团互联互通平台为基础的有线电视网络IP化、智能化改造,促进有线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实现全区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增强有线电视网络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竞争力,开创我区广电事业发展新局面。构建由“村村响”传输覆盖网等组成的应急广播信号传输覆盖网。

5、体育发展目标

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加快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改善并增强体育消费,加强体育产业与网络融合,推动电竞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12处规模化的电竞竞赛场馆,发展1处泛电竞综合产业园。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继续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益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巩固和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搭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通过政府采购和竞争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动重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要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基本制度,在保障国家基本标准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服务的省级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全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统筹做好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特色文化服务。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以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打造一批“最美潇湘文化阵地”。依托中国、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积极开展“一乡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和发展乡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

加快规模化、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与旅游工程建设。主导抓好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树立一批总分馆制建设示范典型。实现区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达到80%以上。实施全区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打造服务品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突出抓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争取2025年实现全覆盖。

加快推进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维护好已经建设好的“七个一”标准村级文化设施。合理配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条件的文化活动广场可建阅报栏、法治文化雕塑、公益广告牌、电子阅报屏和科普屏媒,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城市社区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求,比照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建设,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区内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加强村(社区)及薄弱区域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同时,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二、丰富文艺创作与社会文化产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保持和增强群众性,以赫山区文旅广体局为主体加强与各单位的融合发展,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区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力争每年新创作演出剧(节)目1-2台参加湖南省艺术节。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建党100周年、第七、八届湖南省艺术节等,努力创作一批精品佳作,力争在“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中获得优异成绩。

支持花鼓戏振兴工程。积极支持开展“益阳花鼓大戏台·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注重推陈出新,将花鼓戏与现代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要紧密结合,加大现实题材的创作力度,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围绕戏曲传承发展,每年组织花鼓戏演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重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依托赫山区音乐艺术专业特招班等重要培训团队,加强戏剧专业人才培养,为人才的引进广开绿色通道,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方式培养花鼓戏传承人。继续实施名师传艺工程,动员更多的老艺术家、艺术名家带徒授艺。

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画下乡”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欢乐潇湘•多彩赫山”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体育比赛和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惠民服务。充分利用赫山曲艺传统,引导旅游演艺经营主体结合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与重要节庆开展惠民活动,丰富“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惠民服务项目。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公共数字文化进村入户”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推动精品演艺项目网上传播。鼓励采购民营经营主体制作的优秀剧目,纳入有关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会、公共文化配送菜单等。利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契机打造优质旅游演艺项目。

三、加强文化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

推动赫山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赫山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花鼓戏、传统体育比赛等民俗活动,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宣传和阐释“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弘扬并推动益阳历史文化名片、国际文化名片、三周文化名片建设。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景点、“乡村大舞台”等当地特色人文景观融合建设,积极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相关规定要求,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和文化发展纲要。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考古发掘、普查、整理、研究和利用。有效保护益阳故城遗址、信义中学建筑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笔架山古墓群、枫林桥、奎星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展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新建唐铎陈列馆,对叶紫故居、周扬故居、曾三故居等革命类陈列馆进行提质改造,让赫山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精神立起来。

加强文化遗产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保护与合理开发赫山名人故居、遗迹,继续推进益阳故城遗址及考古博物馆的开发与建设,以合理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名片,进而形成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活化。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落实传承人补贴经费和传习场所传习教育活动经费,鼓励传承人建立传习所,开展传承教育。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宣传、普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推进非遗产品市场化开发。充分利用“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 “兰溪山歌” “兰溪双桡龙舟” “四磨汤古磨法” “益阳明油纸伞制作技艺”等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IP。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土地开发、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赫山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成功申报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8个以上。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四、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守正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纳入数字视频产业链。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行业。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内涵与质量。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合理利用益阳故城遗址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各大乡镇区域内已有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巩固提升赫山文化优势行业影响力,助力发展壮大新的文化湘军力量。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培育12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依托赫山区、益阳市乃至环洞庭湖区域文化特色打造23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

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文化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争取将已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的区级非遗工作经费,逐年按一定比例适度增加,确保非遗工作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以政府为主体”向“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转变。

五、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争创省级以上旅游景区、度假和街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五区一高地”战略中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区”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赫山全域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休闲联动服务能力,依托区内精品旅游线路,以“周末游、假日游、短途游”为开发导向,以长沙市为切入点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富有赫山特色的康养事业、康养产业,提升现代健康养老服务能力,以康养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发展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正逐步进入各行各业,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依托益阳市首个文旅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赫山文旅云”智能平台,探索文旅融合智慧发展的特色模式,进一步通过该平台整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

突出特色文化旅游。提升红色文化旅游。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用活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挖掘赫山区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益阳旅游新名片,组织开展旅游业的相关调研,健全和完善“十四五”旅游规划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在以金家堤陈列馆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益阳市“青年毛泽东游学路线”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金家堤支部陈列馆、曾士娥烈士陈列馆、唐铎陈列馆、叶紫故居等红色重点建设项目,积极融入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并作为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培训一批专职讲解员,使红色旅游成为益阳的旅游新名片。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以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竹泉农牧、黄杆湖休闲庄园等已建星级乡村旅游点,鼓励并提升泥江口镇旺泰茶园、八字哨镇苦竹湖生态园等各乡镇内星级乡村旅游点的开发与配套完善,推进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建星级乡村旅游点5家以上。深入农耕文化研学。依托并完善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将科技农业和农耕文化、农业和旅游全方位融合,打造成领略乡村风光、欣赏特色花卉、体验有机蔬菜种植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并在植物科普、进行研学旅游的开发。依托并结合“智慧农业第一村”竹泉农牧,结合大赫山周边乡村旅游景点清溪村等,进一步推进农耕文化、体验式观光等文旅融合开发。丰富其他文化旅游。赫山区还有工业旅游点达人纺织博物馆、商贸旅游点益阳茶叶市场、来仪湖精神代表者 “一碑五馆”,是文旅资源的多元化补充。

繁荣文化旅游演艺市场。提升文旅演艺创作生产水平。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更加突出创作生产质量,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旅游演艺作品。加强对虾子起拱、小郁竹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相关题材创作的扶持,引导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育人心的优秀作品。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鼓励旅游演艺经营主体与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合作制作大中型驻场综艺演出,开发设计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推动建设体现新科技的剧场及舞台,支持数字艺术、交互体验、观演互动、智能演艺、舞台灯光音响机械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装备提升。

六、广播电视与智慧广电公共服务

完善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升级全区、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做到纵向与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横向与本级政府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联通。

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坚持“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原则,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推进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搭建应急广播平台。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本级应急广播平台的升级改造。对现有的“村村响”系统更新改造,发挥应急广播功能,并与市级、省级应急广播平台无缝对接。完善应急广播终端。应急广播终端主要包括“村村响”大喇叭、应急广播智能终端、大屏幕应急广播接入设备、公共广播接入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终端等,对“村村响”大喇叭覆盖不足的地方进行补点完善。构建传输覆盖网络。以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现有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为基础,构建由“村村响”传输覆盖网络、调频、中波、直播卫星、有线电视、广电5G网络等多种类型的节目传送站点、传输干线、发射台站等组成的应急广播信号传输覆盖网。

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资源整合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在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基础上,整合应急信息资源,包括:公安部门公共安全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司法部门普法宣传、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预警发布及宣传、卫生健康部门公共卫生安全宣传、应急管理部门应急宣传、林业部门森林病虫害宣传、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宣传、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消防救援部门消防安全宣传、气象部门气象预报预警宣传等。规划信息资源采集、制作、发布、共享的流程。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多方协作的应急广播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发布应急信息。

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广播电视深度融合,开发智能融合终端和高清、4K超高清、互动电视等新业态,发展“电视+语音+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多种综合业务,实现广播电视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实施网络改造升级。借助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并完成全区一张网,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速完成有线电视网络IP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显著提升全区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城乡信息化服务水平,建成一张可管、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网。

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安全。始终把正确政治导向和安全播出作为有线电视运行的生命线。严格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完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和高效协同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在任何极端情况下,有线电视网络都不会出现全局性风险,都能够安全播出和传输。提升有线电视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借助“全国一网”的规模化整合,结合广电5G网络建设改造升级,增强有线电视网络的产品供给、优质服务能力。围绕服务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社会等建设,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让广电5G网络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好为人民群众共享。

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广电5G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赫山地方广电特色的5G网络并赋能有线电视网络,完成以湖南有线电视集团互联互通平台为基础的有线电视网络IP化、智能化改造,促进有线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实现全区一网与5G的融合发展,增强有线电视网络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竞争力,开创赫山区广电事业发展新局面。统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统筹全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设施管理全域化、文化服务终端智能化,利用数字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推进新兴业务发展。鼓励广电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

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购买服务或政策扶植等多种形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激励评估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形成全社会崇尚和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良好风气。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城区市民广场和社区场所建设提升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推进社区文体设施综合利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房地产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留足小区健身广场面积,实现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健身球场或健身路径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规范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场地设施,确保实现市内各社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100%。充分利用“农民健身工程”,发展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存量资源,利用老旧工业厂房、商业街区、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建设,改造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田径、篮球、足球、武术、定向越野、乒乓球等训练网络,积极扶持社会办青少年体育,积极申报承办全国、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我区青少年体育综合实力。配足用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健身指导做到常态化,确保每个健身指导站配有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名以上社区体育志愿者,实现全区5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社区进行健身指导,加快提升全市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体育经济、体育中介、体育传媒、运动康复等新业态。培育体育赛事品牌,体育产品品牌和体育服务品牌。改善并增强体育消费。将新科技引入赛事参与、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检测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体育消费。加强体育产业与网络融合。在网络与融合方面,既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支持体育制造类企业转型,扩大体育器材销售途径,又要加快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出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推动电竞产业发展。利用新基建契机,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文化、游艺装备、互联网新型消费等趋势,逐步引入区域级电竞赛事,形成电竞俱乐部,合理布局电竞场馆,创造电竞产业发展优势。“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12处规模电竞竞技场馆,发展1处电竞综合产业园。


第四章 空间布局规划

一、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培育经营主体、打造文化旅游项目、支持设立众创空间等五个方面推动形成赫山旅游板块,强化文化旅游整体带动作用。加强全域旅游空间顶层设计,打造赫山文化旅游重要门户,对接长株潭这一省内游最大客源地市场,进一步拓展省外旅游市场。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于“一核五副多点”的城乡空间布局,依托“赫山文旅云”智能平台,探索文旅融合智慧发展的特色模式,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活跃夜间文旅经济,拓宽假日消费空间,着力构建“一核一轴三区四线”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

1、“一核”是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巩固并提升商业、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成为赫山区乃至益阳市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完善旅游咨询、交通集散、形象展示等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提供数字化优质旅游服务。

2、“一轴”是指城乡旅游发展轴。依托城际交通干道,对接益阳“东接东融”战略目标,构建现代都市、山水民俗等旅游线发展轴线,发挥旅游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联动赫山特色景区共同融入“益美赫山”发展战略,助力赫山全域旅游建设。  

3、“三区”为城市风貌景观区,产业观光区以及休闲乡村旅游区城市风貌景观区,以主城区建设范围为主,十四五期间赫山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优势,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区域绿地景观体系建设,对梓山湖、会龙山、云雾山,资江风光带、志溪河风光带、兰溪河风光带等进行旅游点串联,形成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城市风貌。产业观光区,319国道以东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建设不同产业观光旅游服务核心,以旅游观光与体验为基础的旅游服务收益区域,结合特色乡村小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积聚,在大众观光与体验之外,以景区独特文化内涵与生态背景为特色,配套特色会议、商务、度假、养生产业,同时适当推动旅游地产开发。休闲旅游区,319国道以西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以泛旅游产业为导向,以文化景区的旅游升级体验为核心,延伸商务、会议、运动、康疗、养生度假的产业发展,配套旅游创意品、土特产品、纪念品的旅游配套产业服务结构,形成人流聚集、资本聚集、服务聚集、人才聚集、产业聚集、品牌聚集,从而为地方政府、投资商、当地居民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

依托重点文化旅游区建设重点文旅项目。以建设文旅游融合标杆区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手段,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文旅重点工程建设,把胡林翼故居湖湘文化生态旅游区、金家堤支部纪念园等重大文旅项目作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跃台阶、上水平。做大做强赫山庙、桃花仑、万海商圈等集购物、美食、观赏、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打造休闲消费经济带和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一批彰显城市现代文明的文化创意街区、地标性文化艺术建筑,加快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4、“四线”为文化主题各异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1)红色文化感悟游

以金家堤支部纪念园为核心,沿新S308线布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有:何凤山纪念馆周立波故居→达人纺织博物馆→叶紫故居→兰溪古镇→袁铸仁烈士墓→金家堤支部纪念体念园→苦竹湖

2)新河画廊-湖湘文化游

以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一碑五馆、智慧农业第一村、胡林翼故居湖湘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依托,打造湖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有:笔架山荷塘月色→泉交河古镇→奎星家庭→菱角岔美丽乡村片区→“一碑五馆”来仪湖湿地公园→周谷城故居→黄杆湖休闲农庄

3)人文古韵体验游

依托赫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点等特色人文景点,打造人文古韵体验旅游精品路线。重要景点有:会龙山佛教公园→赫山区非遗展示馆→胡林翼陈列馆→羊舞岭古窑址→明油纸伞工业园→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农业嘉年华→天意木国→鱼形山风景区

4)志溪河乡村怀旧慢游

以会龙山为起点、沿志溪河沿岸打造乡村怀旧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有:会龙山佛教公园→花香农家乐→寨子仑风景区→周扬故居→曾三故居→箴言书院→曾士峨烈士陈列馆→九二五矿坑花园→旺泰茶园

二、特色城镇发展规划

围绕“九镇一乡”特色定位,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镇、文旅结合示范镇、生态休闲示范镇,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品牌优势,打造赫山特色小镇的地域标识(表4)。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镇;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示范镇;以地域特色为基础,打造一批生态休闲示范镇。

各城镇特色定位一览表

   

     

   

 

兰 溪 镇

枫桥古镇  米市兰溪

生态小镇

沧水铺镇

古驿新城沧水铺  钟灵毓秀碧云峰

休闲小镇

衡龙桥镇

产城桥头堡  智造衡龙桥

产城小镇

泥江口镇

神秘925  春绿泥江口

神秘小镇

欧江岔镇

谷城渔乡  田园新镇

湖乡小镇

泉交河镇

林翼故里  醉美乡村

文化小镇

八字哨镇

红色金家堤 绿色八字哨

旅游小镇

岳家桥镇

秀美四方山  人文岳家桥

艺术小镇

新市渡镇

水韵竹海  古渡新镇

风情小镇

笔架山乡

水映凤凰湖  灵秀笔架山

灵秀小镇

兰溪镇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快兰溪山歌和双桡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带动发展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和民俗人文体验旅游,打造兰溪生态小镇。沧水铺镇在加快传统再生资源加工产业转型的同时,围绕碧云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同时注入历史文脉和宗教文化,凸显碧云峰生态清静游憩休闲功能,打造沧水铺休闲小镇。衡龙桥镇以建设衡龙新区为契机,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产业集群,将衡龙桥打造成为创新产业集聚的产城小镇。以丘陵区地貌特征为代表的泥江口镇,依托925矿坑遗址公园,结合“志溪春绿”品牌特色,发展为现代农业及生态农业的休闲、体验、娱乐的神秘小镇。以湖区地貌特征为代表的欧江岔镇,三面环水、湿地鱼乡、田园野趣,镇区建设以开放式、网格化为主,将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作为主题,建设湖乡小镇。泉交河镇以林翼故里为品牌形象,充分挖掘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历史文化,结合汉森健康产业园和泛家居产业园等一些重点项目的入驻,提升健康养生功能,建设文化小镇。八字哨镇深化鱼米之乡形象定位,推动大米、蛋品、蔬菜、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金家堤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优势,结合苦竹湖等景观,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小镇。岳家桥镇依托四方山良好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优势,聚力打造艺术小镇。新市渡镇加快推动竹制品加工、精密铸造、生猪养殖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杨公寺、杨公庙、平头仑、周扬故居等民间传说,全力打造风情小镇。笔架山乡抢抓来仪湖湿地公园项目和新河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做好“水”和“农”的文章,走生态之路,布公园之局,将笔架山乡打造为“宜居宜游、乡城共享、湖园一体”的灵秀小镇。

三、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规划

划分基本体育生活圈。从基本体育生活圈的社会效能来看,对于赫山区基本体育生活圈的划分,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界定。会龙山街道、朝阳街道、金银山街道等所在的中心市区以15min的步行时距来划分赫山区中心区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圈,鱼形山街道等所在的东部新区以30min的步行时距来划分基本体育生活圈,在满足现各街道平均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同时,还为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未来发展预留了一定的规划用地。

休闲体育区与体育项目布局。依托赫山区山水空间格局,凸显益阳市“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的形象主体,重点打造基于城乡生态绿楔的六大生态郊野休闲体育区,分别为以会龙山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楔、寨子仑山脉和云雾山组成的生态绿楔、另外还包括沧水铺镇与主城区之间的农业生产绿楔、中心城区以东农业生产绿楔、鱼形山水库为核心的生态绿楔、高新区东部产业园与衡龙新区之间的生态绿楔,并配套建设新建10处健身步道。新建赫山区碧云峰彩虹谷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滑翔伞、户外运动、水上乐园、民宿(休闲娱乐)等。

绿化网络与体育公园布局。进一步加强对片区内云雾山、竹林山、凤形山、烂竹山、桐子坡山5座山体以及其它具备优秀生态基底条件山体的保护,建设云雾山运动主题公园、寨子仑休闲公园两大主题公园,竹林山公园、烂竹山公园、桐子坡山公园、凤形山公园、社区公园5座城市公园,促进绿化网络对文旅康养项目发展的支持。

完善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提升现有餐饮服务设施,加快打造特色餐饮项目,建设赫山特色餐饮体系。提升现有住宿服务设施,加快打造特色住宿项目,打造赫山特色住宿体验。

四、精品旅游空间规划

“十四五”期间对精品旅游景区实现提档升级,力争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4处(碧云峰山水田园综合体、金家堤红色文化旅游区、羊舞岭古窑址公园、整合会龙山公园与秀峰公园的4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公园 1 处(新河画廊农业公园)、国家湿地公园 1 处(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

提升银城大道为旅游快速道,加强沿线交通服务站点建设,及道路两侧景观建设,通过历史文化的发掘,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文化底。加强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投入,形成极具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深度挖掘保护兔子山古遗址简牍文化、羊舞岭古窑址古窑文化、会龙山公园佛教文化以及资江两岸码头文化,建设洞庭门户文化形象展示区。大力开发城市休闲功能,依托奥林匹克公园、万达海洋城、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好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梓山湖中央公园;对羊舞岭古窑遗址、益阳故城遗址等严格控制限制建设红线,设立保护区,对奎星塔、周谷城故居、曾士峨故居等文化景观资源进行保护性修复、引导开发;针对西部森林资源、东部湿地资源等自然生态资源,尽量保持原貌,让游客体验野趣之乐。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按照赫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主动解决企业投资开发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融资,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各部门责任与考核标准、考核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将考核落实到位。完善奖励激励制度,对文化旅游产业有特殊贡献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二、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行业自律等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旅游治理能力。加大旅游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市场机制、旅游配套机制、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旅游治理能力、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有效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项瓶颈。制定旅游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旅游投融、旅游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推动政策措施创新。加强智慧旅游服务、旅游环境保护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强党的领导,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稳定投资回报、吸引社会投资创造条件。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推动政府增加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产业资金投入规模,安排并逐步提高相关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使用和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区、乡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正常运转。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单位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文化体育事业的各项经济政策。探索建立省级繁荣艺术创作资金资助新机制。

加大文旅产业资金投入。成立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宣传推广、奖励优秀文旅企业、集中有限财力解决文旅产业发展“六要素”匹配问题等。将区级财政50万元/年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调整为300万元/年。加大财政资金保障,确保以有限的资金来撬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并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向文化旅游产业进军。同时,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及其它资本的多渠道融合机制,构建起文化旅游大发展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围绕文化旅游全过程,整合部门政策资金,全面完善覆盖旅游全要素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好通景公路,形成旅游环线,实现全域旅游交通无缝对接。二是提升“吃”“住”体验品质,建设一批档次高、接待能力强的星级酒店、饭店,提升全区游客接待能力和档次;三是在“购”“娱”上下功夫,规划建设一批商业圈、娱乐圈,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四、创新管理制度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文化旅游行业市场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平台,建立适应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法制化、规范化、综合型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区级文化旅游综合管理执法机构。理顺政府、文化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加快培育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实现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研究、旅游管理、产品营销、商品开发等稀缺人才,充实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特别是引进一批文化旅游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争取设立相关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创新高层次文化旅游体育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体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稳定。加大优秀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人才的激励力度,对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按照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设立文化旅游广电体育领域的政策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相关领域工作者。有组织、有措施、有计划地为文旅产业培养人才。既注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文旅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又大力培养既懂文化旅游、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赫山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赫山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宣传推介

积极推进“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文化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充分依托赫山区融媒体中心“益美赫山”赫山公众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加强对赫山文化旅游发展宣传。充分借助各类文化旅游经济论坛、旅游博览会以及“端午龙舟赛”等地方性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开展文化旅游以及体育等活动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