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020~2025年)意见征求稿

发布时间:2022-01-11 15:05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作者:发改局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赫山区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20-2025)》已经区发改局党组研究通过,现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请有意见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跟我们联系,修改意见请形成文字意见发送至邮箱1010112670@qq.com或直接到我局社会综合股反馈意见。联系地址:益阳市赫山区益阳大道东385号赫山区发展和改革局,联系人:彭紫强(0737-2671896.反馈修改意见时限:20221112022211日,过期将不再收集意见。

赫山区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0202025年)

二〇二二年一月


 

 

1       编制背景及依据. 1

1.1 编制背景. 1

1.2 编制依据. 2

1.3 重大意义. 2

1.4 规划期限. 3

2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4

2.1 发展基础. 4

2.2 发展环境. 6

2.3 存在问题. 8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1

3.1 指导思想. 11

3.2 基本原则. 11

3.3 发展目标. 12

4       重点任务. 14

4.1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14

4.2 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 16

4.3 探索绿色环保服务产业. 20

4.4 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21

5       重点工程和行动. 25

5.1 重点工程. 25

5.2 重点行动. 28

6       保障措施. 30

6.1 加强组织领导. 30

6.2 加大政策扶持. 30

6.3 建设循环经济体系. 31

6.4 强化科技引领. 32

6.5 开展宣传教育. 32

6.6 优化管理机制. 33

 


1         编制背景及依据

1.1编制背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的实施路径。

赫山区位于湘中偏北,地处洞庭湖畔,东邻湘阴、望城,南界宁乡,西接桃江,北临资水,是益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我区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对标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继续领跑全市。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原则,结合资源、环境和产业特点,构建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崛起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历史任务,同时也体现了我区大胆先试先行、以循环经济模式探索践行美丽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在跨越式崛起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更严格要求和更高目标,构筑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实现路径和方略。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型产业体系,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赫山区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下称《规划》)。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

3.《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发改办环资〔20103311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5.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

6.《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9.《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3重大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除了要大幅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外,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活动的利用效率,减少由于原材料开采、材料初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处置等环节所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所有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三赢”,并提升产品的碳封存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各价值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核心是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更少的资源获取更大的发展,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实现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资源能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区发展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强。当前大国博弈加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显著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将有效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大幅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能够在畅通国内循环、保障产业原材料战略资源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4规划期限

《规划》编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2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2.1发展基础

社会经济高质量增长。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2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4.06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56.01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3.846.539.7调整为2020年的11.850.038.2,产业结构逐年优化。优势传统工业增长平稳,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1-1 2015-2020年全区GDP及增速

1-2 20152020年全区产业结构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20年,石煤矿山和涉锑污染整治全面完成,宏安矿业、华昌锑业环境治理二期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全省标杆。垃圾分类减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重点水域禁捕实现“四清四无”,陆生野生动物禁食退养严格落实,河湖采砂、垂钓管理更加规范,小水电站、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到位,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岳家桥镇陈家坝渠系、14个村黑水灰水有效整治,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后续监管持续加强,兰溪河综合治理龙头项目团洲泵站提升工程试运行,兰溪河、撇洪新河水环境有效改著。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六大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保护红线第六轮评估调整已经完成。59个自然村被国省认定为绿化美化村,高粱坪等4个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区森林覆盖率35.2%。

节能减排成绩突出。努力贯彻落实《益阳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通过划定禁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业锅炉污染整治、淘汰“黄标车”、开展重点工业行业VOCs防治等措施,对SO2NOxPM2.5VOCs等主要废气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202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73.42吨。十三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6.0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5.00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1.00%,氨氮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6.98%

循环经济初具规模。龙岭产业开发区绿色产业按照“一体两翼三华齐升”发展思路,以艾华为龙头,带动华翔、华慧开展绿色制造。以汉森为龙头建设健康产业园,打造上游生产基地,下游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构建产业链条。以沧水铺塑编产业园和衡龙桥塑编基地为重点,建设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聚区,为我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2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系统部署新一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新挑战。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资源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同时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性扭转,资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仍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铜、铝、铅等大宗金属再生利用仍以中低端资源化为主。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旧产品产生量大幅增长,回收拆解处理难度较大。稀有金属分选的精度和深度不足,循环再利用品质与成本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材料要求,亟需提升高质量循环利用能力。无论从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看,还是从国内资源需求和利用水平看,我国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省内市内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视察,提出了“三高四新”的新定位、新目标,为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之“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益阳东接东融的步伐加快,为我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照新时代发展目标要求,我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资源能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规范化水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能级等还需要大幅提升,无论是深入践行新时代新要求,还是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都要求我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3面临问题

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纵向上有待延伸,横向耦合交联有待强化,尚未形成纵向、横向全面发展的循环经济网络。现有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尚未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性功能布局,远未形成社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各经济要素单位之间难以自觉形成循环网络,未能形成循环效应最大化。同时,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一些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从更高区域层面进行协调处理,产业园之间的物质流缺乏有机联系和互补关系,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形成跨园高效物质循环链,尚未形成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

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就目前我区2020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够高,产品的生态价值有待提升。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及其生产工艺阻碍了地区的工业现代化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作为益阳市东接东融长沙的桥头堡和益阳市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现有现代服务业规模、辐射范围相对狭窄,未能充分体现其产业带动作用,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资源环境面临一定压力我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仍在高速增长。当前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区污染物减排面临一定压力,主要存在着两大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内河水质下降,同时个别区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突出,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任务较重。这些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亟需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社会层面循环经济意识不强。我区循环经济的主要工作以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为主,循环经济宣传和培训活动较少,社会层面上尚未形成资源节约的氛围,中水回用、污染物减量、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意识相对淡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有待提高。受能源、土地资源紧缺和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现有工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影响,企业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相适应。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强化监管为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逐步形成循环型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把我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的模范区。

3.2基本原则

强化理念,减量优先。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产业园区、企业和项目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效利用,安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提高再生利用产品附加值,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强化监管,防止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3.3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家,包括重点行业4家,其他行业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审核率力争达到30%以上。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均达到湖南省相关要求。优化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包装加工、家居建材等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循环型工业体系。龙岭产业开发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基本形成产城一体化、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资源高效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工农复合体系,建立稻田秸秆、谷壳、畜禽污粪等废弃物资源综合化利用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为主的循环经济服务业。

中远期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额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生存空间极大改善,基本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努力把赫山区建成赫赫有名、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品质新城。


4        重点任务

目前,我区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包装加工、家居建材、现代农业等八大产业集群,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实现构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品质新城终极目标,是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需要重点考虑与解决的问题。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建设等领域,力争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4.1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5-1       循环型工业体系

1.加快推进清洁生产

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采用绿色无毒原料和粘结剂、清洗剂等辅料,去除塑料中使用的卤素阻燃剂,从产品源头做到无害化。发挥清洁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在新型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包装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以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重点,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

2.完善工业循环链条

构建循环型工业系统,加强产业间、企业间互利协作,增加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引进产业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减少流通成本,推动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减少原材料使用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做到生产过程减量化。

3.推广智能生产模式

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鼓励企业引进高精度、高性能、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大力推动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制造执行系统向车间设备层的延伸,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等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加快企业制造模式升级,组织企业学习应用行业内标杆企业先进制造模式,鼓励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制造模式向集成化、网络化、柔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推动废弃物回收利用

建立企业废品回收利用体系和报废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产品服务体系,结合我区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情况,引进具有资质的再生回收拆解利用公司、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重点回收焊接、热处理废酸、废油等,强化我市静脉产业,构建工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

5.坚持集约节约生产模式

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适宜行业建设立体厂房、地下库房,探索制定适宜行业节约用地强制性标准,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装备,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城市再生水,实施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与加收水资源费制度。

4.2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

1.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草地、水面、林地综合产出效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发展循环水节水养殖,研发并推广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养殖用水利用率。鼓励开展屠宰废水等农产品加工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推广防渗渠、低压管道、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大力推进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领域节能降耗,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有效开展农机更新改造。

2.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2022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科学精准用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性污染。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养殖技术,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支持在重点富营养化水域,因地制宜开展水上经济植物规模化种植、采收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提高林业生态功能,推广林业生物防治、环保型竹木材防腐防虫、竹木材改性、竹木材漂白和染色、林产化学产品制造等技术,减少竹木材化学处理的化学药剂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3.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推广农林牧复合型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培育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堆肥-种植业等循环利用模式。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鼓励利用木、竹、藤在采伐、抚育、造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纸、活性炭、木炭、竹炭、酒精等产品和生物质能源,鼓励对废弃的食用菌培养基进行再利用。构建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集成养殖深加工模式,发展饲料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复合型产业链。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等循环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联合体。发展林板一体化、林能一体化和森林生态旅游。构建粮、菜、果、茶、畜、鱼、林、加工、能源、物流、旅游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4.提高垃圾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区域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回收、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系统。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动规模化养殖业循环发展,切实加强饲料管理,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积极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分散储存、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利用畜禽粪便因地制宜发展集中供气沼气工程,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农林废弃物等多种原料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生产适合种植的有机肥。

5.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鼓励综合利用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有机结合,促进种养业主体调整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原料标准,把副产物制作成饲料、肥料、微生物菌、草毯、酒精和沼气等,构建资源产品副产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模式,实现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改良土壤和治理环境。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回收利用体系。推进水产加工副产品、废旧网具、渔船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立废旧木质家具、废木质包装、园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弃竹木的综合利用。

4.3探索绿色环保服务产业

1.发展节能服务。

落实财政奖励、税收优惠和会计制度,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

2.扩大环保服务产业

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占全行业的比例大幅提高。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3.鼓励服务业绿色发展

以商务、大数据服务、智慧生活、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依托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鼓励大型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销售节能环保、再生产品。以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建设为重点,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打造物流支持系统,为企业集约采购提供第三方物流平台。

4.4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1.健全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健全资源回收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基层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探索多种垃圾回收方式,调动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回收,采用互联网和智能化等创新模式,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提高垃圾分类与回收效率,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达100%。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回收体系。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开展物流业包装标准化和分类回收利用试点。加快推进建设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推进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厂甲烷收集利用及常规污染物协同处理工作。在车站、公园、商店、学校等公共场所依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一批垃圾分类回收示范单位。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优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新能源、铅蓄电池、塑料包装等领域推行。推动可再生资源规模化循环利用。重点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新能源电池、报废机动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价值高的可再生资源规模化循环利用。开展从电子垃圾中提取贵重金属等高质回收利用工程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为再生资源提供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实现分类利用、协同处置。引导园区外规范废弃新能源电池拆解企业入园发展,促进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2.加快清洁能源推广使用

制定引导和鼓励政策,提升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扩大生物质燃料在发电、供热领域的比重,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加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推进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建设,制定出台光伏发电项目扶持政策,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安装和经营管理分布式光伏及相关设备。积极开展政府、酒店、学校等公用建筑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示范,重点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居民社区光伏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零碳化。

3.推广采用绿色建筑

加快实施《湖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鼓励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采用自然通风、遮阳、隔热等技术。以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绿色建筑示范活动,打造绿色生态园(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等。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开展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等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在既有建筑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使用比例,全面推广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和规模化应用,创建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推广钢结构住宅,推行住宅全装修和绿色智慧住宅区建设。

4.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提倡绿色包装,积极采用生物包装材料、新型纸包装、降解塑料包装和可循环利用包装材料等。使用绿色环保原材料。加强绿色消费教育,联合政府、企业、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宣传和绿色消费优惠活动,引导居民树立节约、绿色、循环、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倡导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低碳、再生产品,自觉抵制塑料购物袋、一次性筷子等不可再生产品的使用。提倡超市、宾馆、酒店等不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和日用品。企业、政府等单位主动推行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倡导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减少使用一次性签字笔、纸杯、餐具等用品。

5.倡导绿色低碳行为

推动绿色出行。优化公共交通路网建设,增加城乡客运、社区巴士等长短距离交错的干线公交,填补公交线网空白,增强公交线网薄弱环节公交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智慧公交,加大互联网技术应用,构建智能公交系统。加快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备,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站点布局,实现可回收物和各类其他垃圾分类收集、计量、中转等功能。培育共享经济新模式,提高闲置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开展厂房、库房、设备、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共享,探索建立原材料区域集约配送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二手品市场或跳蚤市场,推动闲置物品的交换。支持闲置房屋、车辆、物品的分享使用。


5        重点工程和行动

5.1重点工程

5.1.1   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工程

1)大力推进有害工业固废安全处置中心建设。到2025年,设置2处以上安全处置设施。加强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监管及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特别是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合理布局废弃电子产品集中处理企业,加快区域综合性电子废物拆解利用设施的建设。

2)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主要加强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轮胎、建筑垃圾、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快递包装物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并强化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龙头,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鼓励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集成和资源整合的优势,促进产业推广和共享协作,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

5.1.2   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

按照“一园(区)一策”原则逐个制定循环化改造方案。组织园区及各工业集中片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加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企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质流管理。

5.1.3   工业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工程

继续引导塑料包装、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入园入区,推进重点行业不断改进设计、采用清洁能源与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制造,到2025年,建成一批绿色制造体系试点示范(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并鼓励企业积极生产绿色产品。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中水回用,严控污染物产生,强化末端治理,持续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环境排放,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转型升级目标。

5.1.4   农村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工程

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由保证的供应向满足的提高转变。因村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村,将村庄生活污水纳入镇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建设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深入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加强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全过程,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要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1.5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

1)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立上游分类、中游运输、下游处理的系统工程。到2025年,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区域内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覆盖率和完好率均达到100%,减少垃圾二次分类。

2)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和落实措施。结合实际,特别是在废旧家用电器、废电池、废塑料等生活垃圾回收的重点领域,先在部分范围内强制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而后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2%以上。

3)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强强联合和整合重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体化发展。

5.1.6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

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政策和再生产品认证标准体系,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提升再生产品的市场使用规模。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与集成。

 

5.1.7   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面向全区的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衔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战略,打通废弃资源产生和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提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品展示、在线交易、政策服务等内容。

5.2重点行动

5.2.1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多元参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继续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支持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引导并规范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电商平台共享信息。引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入规范化拆解企业。保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强化科技创新,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支持规范拆解企业工艺设备提质改造,推进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促进高值化利用。

5.2.2   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

科学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严格禁止生产超薄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深入评估各类塑料替代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规范应用和处置。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开展江河、湖泊塑料垃圾清理,实施河湖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2.3   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

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鼓励包装生产、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支持建立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加大绿色循环共用标准化周转箱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投放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专业化回收设施。

5.2.4   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创、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


6        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力度,建立领导机构和组织,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各部门合作和公众共同参与。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有关重大问题、任务统筹谋划,监督落实重点项目进度和效果,编制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动企业和公众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的良好氛围,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成果持续改善。

6.2加大政策扶持

1.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整合现有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争取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等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绿色制造单位、绿色技术研发与项目转化推广、循环经济研究咨询等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等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活中央预算内生态文明、绿色制造专项资金政策、省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支持的财政扶持政策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绿色发展等国家级、省级财政扶持政策。

2.发挥价格税收杠杆作用。

在税收政策管理权限内,切实配合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推行分布式热网。创造条件加快推行阶梯式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深入实施峰谷电价制度。落实好余热余压、垃圾沼气、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做好做足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税收优惠政策。按要求开展环境保护税征收相关工作,从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环境价格体系。促进静脉产业链发展壮大,提升我区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融资机制。支持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建设循环经济支撑项目。促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或运用绿色债券、项目收益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循环经济建设融资途径。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在环境污染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

6.3健全统计评价体系

建立快捷高效指标统计制度,加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规范统计核算方法,做好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建立统计调查和数据发布制度。学习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开展循环经济指标统计的经验,启动区、镇两级主要指标统计工作,建立完善的统计发布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负责相关统计任务落实,打造循环经济指标统计模块,实现全区各部门循环经济统计信息互通共享,指标数据高效采集。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依法加强对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6.4强化科技引领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增加创新资源供给,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技术研发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全产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能力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战略联盟,攻关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咨询论证、评价认证、检测服务等机构,为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外包式、嵌入式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我区循环经济发展朝着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特色鲜明、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6.5开展宣传教育

在政府网站、主流媒体平台公布循环经济相关资讯,推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确保公民能多渠道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保障公众对循环经济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宣传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交流先进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宣讲活动。面向党政干部,在各级党校开设循环经济课程,进行循环经济专项培训。面向园区、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循环经济专业培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性。面向社区开展循环经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和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提高公民循环经济认识。将循环经济知识全面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中,开展校园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从内而外、从上到下全社会普及循环经济教育。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引导产业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展示教育场所,鼓励社会团体、学校等组织参观教育示范基地(场所),增强培养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直观感受和清晰认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化大趋势中。

6.6优化管理机制

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率先在电子电器、新能源电池、塑料包装等领域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支持电子电器生产商与销售商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逆向回收体系。落实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目标制,引导生产者建立自主或联合回收模式。推动塑料包装生产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组成回收联盟。引导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者利用自身售后服务网络与有资质拆解企业、再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回收利用体系。坚持严格执法监督严格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条例,制定年度执法监察计划,重点针对商品过度包装、使用禁止使用的原材料、技术和设备、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下、采用资源能源浪费生产方式等环节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追责和处罚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