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城镇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11-06-30 20:57 信息来源:赫山区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325 【字体: 【打印本页】
鍒嗕韩鍒帮細
 

一、“十一五”时期城镇发展回顾与评价

(一)主要成就

1.城镇建设规划日臻完善。

五年来,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城镇,突出规划引导,坚持高起点、适当超前的原则,共修编乡镇总体规划8个,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比2005年的规划面积增加了1倍。2009年,启动了全区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区今后20年的城镇发展明确了方向,完成了18个小康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以及会龙山街道仙蜂岭和八字哨镇关王坪两个新农村示范片整建规划。

2.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五年来,全区共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亿元,新建扩建,改建道路68条,硬化路面192万平方米,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0%;新增排水设施25千米,新增自来水管道58千米,319国道沿线(我区境内)居民均喝上了自来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60%;城镇绿化覆盖率为30%,;新建公厕11座,垃圾填埋场8个,安装路灯1480盏,亮化街道52条;全区城镇化率59.6%;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沧水铺镇、兰溪镇跻身全省重点发展镇行列。鱼形山片区将直接承担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的产业分工,作为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镇建设管理得到加强 

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和“两创”工作。一是对广大居民开展了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美化城镇的责任感。二是进一步加大环卫公益事业投入,深化环卫体制改革,重点抓了沧水铺镇、衡龙桥镇的环卫与秩序整治,对G319沿线环境卫生秩序制定了整治方案,并进行了专项整治。三是加强了城镇的综合治理。城镇居民乱搭建、乱堆放、乱设摊、乱停车、乱倒垃圾习惯逐步改变。四是加大了执法力度。重点开展了“四级联动”工作。

4.“三化”进程稳步推进

五年来,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龙岭工业园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赫山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增长极”。沧水铺镇依托319国道、益宁城际干道以及包装工业城,增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三废”产业加工,味姜加工、塑料加工,包装产业已不断扩大规模,使产业逐渐升级向规模化、现代化工业园模式发展。衡龙桥镇以塑编工业、机械制造、花卉苗木、建材产业为主,已基本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兰溪镇以米业为基础,发展加工业、饴糖、饲料和饮食业,依托小商品生产加工优势,形成了以小商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城镇。八字哨镇的养殖、泥江口的竹业和矿业、泉交河的无公害养殖和新市渡传统铸造业、欧江岔的锅炉生产和珍珠养殖、龙光桥的铸造机械和布业、岳家桥的生猪养殖和建材、牌口乡的商品粮和养殖、笔架山乡的建材和稀土产业都已各具本区域的产业特色,成为主导产业。

5.社会服务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改造棚户230户,面积11000平方米,改造直管公房兰溪74套,泉交河98套,建成廉租住房1166套,面积 51619平方米,已入住965套,在建廉租住房1380套,面积64350平方米。城区背街小巷提质改造104条。

(二)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区位、历史条件等其它因素,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欠发达,乡镇发展水平不平衡,除中心城区外,其它乡镇的城镇人口比例较低,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部分乡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

部分乡镇规模偏小,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不能作为城镇发展中的中间层次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如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能在更高层次上满足赫山城镇发展要求。

3.规划编制滞后,规划调控和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虽然修编了一部分乡镇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但经过区人民政府审批通过的不多,并且全区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点镇的专项规划一直未启动,导致城镇项目建设和村民建房审批缺乏依据,规划管理和村民建房执法压力大,规划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4.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布局较分散

虽然局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的利税率偏低,融资渠道窄,部分乡镇的工业园区规模小,布局分散,第三产业结构档次有待提升,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5.城镇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城镇保障水平还不高,困难群众、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亟待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不断完善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6.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资金少,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城镇维护费困难,发挥作用不大;项目前期建设投入大,成本高,融资渠道又少,引进资金难,发展后劲不足。

(三)经验

1、产业立镇,工业强区,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

城镇的发展主要依托产业,从实践来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就缺少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根据各乡镇的功能定位,发展相应产业,着力培养和壮大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如沧水铺镇就是利用了“三废”加工、衡龙桥利用了塑编工业壮大镇域经济。

2、扩容提质,率先发展,是促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要扩容提质,率先发展。五年来,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逐步满足居民文化、公共服务等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只有城镇率先发展并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较强的辐射力,才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城镇发展环境和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赫山区地处益阳东南部,东距长沙70公里,益宁城际干道建成后30分钟便可达长沙市区,地理位置优越。赫山是益阳的东大门,是市域一级中心城市所在地。在长株潭都市区内,赫山处于都市区第二圈层,并且位于“长沙-常德”发展轴线上。

2、交通运输联系便捷

目前,赫山水陆交通便利,石长铁路、长常高速、319国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益娄高速、益宁城际干道为城市对外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上绕城高速、益平、益马、益阳至南县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赫山将有六个方向的高速公路穿越。未来长常城际铁路和石长铁路复线的建设,都将给赫山发展带来巨大便利。东港千吨级码头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运的联运,是赫山外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撑。

3、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全区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战略思想,创新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改革和发展步伐迈上新台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驾驭和调控能力显著提高。诸多优势因素与先决条件将为赫山在下一轮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奠定基础。

4、生态资源条件优越

赫山区拥有良好的山林资源,各类林地总计43200公顷,其中竹林面积14533公顷。境内河流水库众多,其中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0条,主要有资江、志溪河、新河、兰溪哑河。水资源条件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支撑条件。

5、农业产业化模式效应明显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协会为纽带,种养基地为基础的“龙头+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区无公害产品种植(粮食、蔬菜等)70万亩,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发展机遇

1、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机遇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打击,国家启动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以求刺激经济增长,赫山区弥补自己的劣势,构筑新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2、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赫山区位于“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远景都市区”,是近期“一体化协作城市”。长沙大河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大,因此今后赫山的发展将更多的对接长沙大河西。

3、区域竞争加剧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规划》提出要建立城市群对外招商统一平台和协调机制,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赫山区应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战略竞争力,突出赫山在长株潭制造业基地中的地位。然而,在引进先进项目情况上,尤其在大项目产业的引进方面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区域城市竞争加剧。

    三、“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2.从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角度,分析论证赫山区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合理确定赫山区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及与区域内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地方特色。

3.发挥赫山区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发展战略

把握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大河西示范片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坚持中心城区和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中心镇、一般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区职能,加快建设中心镇,培育和完善新农村社区,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发挥镇的带动作用,构建城镇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1.提高产业承载力,城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把赫山区建设成为长株潭都市区一体化协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不断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化,园区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主要产业集群逐步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初步完成;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生态环境好转,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

2.扩容提质并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环省会中心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拓展城镇空间,拉开城镇框架,完善城镇设施,提升城镇能力,推动赫山区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64.5%,城镇建成区面积达5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60.9万人,城镇绿化率达38%,城镇人均占有道路面积达11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达80%,污水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全区城镇发展将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五级体系。

第一级为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32万人。

第二级为区域次中心,即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沧水铺镇,城镇人口规模为12.8万人。

第三级为中心镇,包括兰溪、衡龙桥两个镇。城镇人口规模为2.5―3.0万人。

第四级为一般镇,包括泉交河、泥江口、龙光桥、欧江岔、岳家桥、新市渡、八字哨,共七个镇,城镇人口规模为1.5万人。

第五级为乡,包括笔架山、牌口两个乡,城镇人口规模为0.4-0.6万人。

2.城镇功能定位

根据全区各镇的区位条件,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建设规模和全区未来五年发展要求,对城镇功能和主要产业进行规划引导,在全区形成一个有序、合理的城镇功能结构。

综合型:赫山城区、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沧水铺、兰溪、衡龙桥

工贸型:泉交河、泥江口、龙光桥

农贸型:欧江岔、岳家桥、新市渡、八字哨、笔架山、牌口

3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全区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将以交通轴线扩张为框架,形成“一主一次两轴”的开放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主:指以城区为核心的区域功能中心,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城镇建设的发展。

一次:指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沧水铺镇经济增长次中心,把沧水铺打造成江南最具魅力的城镇。

两轴:

益宁(G319)城镇发展轴:龙光桥―沧水铺(泉交河)―衡龙桥(岳家桥)

S308城镇发展轴:龙光桥―兰溪―八字哨

(二)突出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产业布局规划运用点轴式开发的发展思路,以益宁城际干道城镇发展轴和S308城镇发展轴为轴线,以主城区为中心,沧水铺为副中心,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镇和工业园区为点展开区域产业布局;依托赫山经济发展现状,最终形成“一体两组团”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体”指中部制造业板块。包括主城区、龙岭工业园、东部新区、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东港制造区及龙光桥镇一部分,是产业链顶端,重点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知识经济产业。可在此区域打造先进加工制造业、城市矿产资源示范基地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走廊。

“两组团”指西北组团、东北组团。

西北组团,即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集聚区,包括会龙山街道和新市渡、泥江口、龙光桥三镇的一部分;重点建设船舶制造、建材及竹木加工、蔬菜基地、生猪养殖。

东北组团:即东港制造区、传统制造和现代农业集聚区,包括兰溪、笔架山、八字哨和泉交河、欧江岔、牌口及龙光桥一部分。重点建设重型装备制造、无公害稻米、蔬菜和苗木花卉基地和食品加工,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三)强化三大产业建设

1园区工业产业建设

对龙岭工业园、东部新区、沧水铺包装工业城、衡龙桥塑编基地、泉交河万利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规模企业,致力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使园区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2现代服务业建设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宾馆酒店、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除中心城区外,主动参与长株潭区域物流循环体系,争取成为湘中北物流循环中心,把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度假疗养为一体的现代化服务业场所。

3房地产业建设

中心城区鼓励发展高层住宅和高档居住小区。城镇可引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房地产企业开发,也可整合当地房地产商联合开发,积极引导沧水铺镇和衡龙桥镇的房地产开发。大力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镇困难群体居住条件,把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重点放在沧水铺镇(沧水铺食品厂棚户区改造面积52000平方米),衡龙桥镇(衡龙桥米厂棚户区改造面积12000平方米),兰溪镇(余家咀、兰溪镇供销社、包装厂改造面积51000平方米),泉交河镇(泉交河米厂棚户区、泉交河食品厂棚户区改造面积23500平方米),泥江口镇(银星水泥总厂棚户区改造面积7000平方米),岳家桥镇(益阳建材化工厂棚户区改造面积9000平方米)。上述镇的下岗职工多,且居住条件差,可利用废旧厂房进行改造,改造后可改善镇容镇貌,盘活闲置土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配套设施。

(四)促进五大区域发展

1以沧水铺为中心,辐射衡龙桥、岳家桥、泉交河以及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的发展。

在黄团岭村征地1000亩,扩建沧水铺包装工业城,壮大包装产业;在花桥村征地100亩,扩建沧水铺花桥食品工业园,发展以味姜为主的食品深加工;在沧泉路以南征地60亩,新建沧水铺编织袋集散市场。改造好三一九国道、云峰路、教育路,整饰好临街建筑,建好居民文化休闲广场。利用鱼形山水库,做活“水”文章,打造湖湘城镇特色,发挥沧水铺次中心作用,以其工业优势带动辐射周边乡镇,如衡龙桥、岳家桥、泉交河的发展。协调好衡龙桥的塑编产业与沧水铺包装工业的连片发展,搞好沧水铺碧云峰的旅游产业与鱼形山两型社会生活实践区的高端房地产与休闲度假产业的协调发展。

2以兰溪为中心,辐射笔架山和泉交河的部分区域的发展

兰溪以现有粒粒晶集团为主体,规划新征地2000亩,一期500亩,扩大米业园,壮大兰溪米业园的建设,成立胚芽米厂研究基地,辐射笔架山、泉交河、八字哨等乡镇的商品粮种植业。完成百家?、金塘至S308两条支路的建设,完成千吨级码头、沙头大桥、进港公路建设等项目,完善好S308线居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

3以泥江口为中心,辐射新市渡部分区域的发展

泥江口以志溪河综合治理为契机,新建垃圾处理厂。整治沧泥路人行道,征地300亩,新建竹木产业园,以建材产业为基础,大力开发竹制品,辐射新市渡部分区域竹业的发展。

4以欧江岔为中心,辐射牌口、泉交河等地的发展

欧江岔迅速完善总体规划修编,搞好昌盛路的建设,从晖尔康加油站至原欧江岔粮站与兴盛街对接,全长1000米,基本缓解交通压力,建好一个三级车站,接通长沙望城县的高乔大道,新建一个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新建日处理300吨的垃圾消纳场,以新河工业走廊沿线为工业发展区,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展商品粮生产,无公害蔬菜,并辐射泉交河一部分地区的商品粮生产直接供应长沙。

5以八字哨为中心,辐射兰溪的农贸产品发展

以新S308穿镇而过建设为契机,完善两侧200米范围内居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搞好两边下水道、人行道建设,改造、硬化、衬砌“八易渠”镇区段,打造苦竹湖渔家乐景区,成为八字哨镇的一大亮点,建好车站,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敬老院建设,加大商品粮的流通,特别是水产品的贸易,搞好水产品养殖基地,带动兰溪商品粮及水产品向益阳以及湘阴、岳阳的流通。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设施建设

(1)城区道路。城区内道路交通网络已形成了“三横六纵”骨架的结构,较为完整,今后重点是提质。

(2)镇村公路。以长常高速、绕城高速、G319、S308为主路网,提高部分道路等级,形成便捷连接各镇的二级公路交通网,以兰溪、泉交河、衡龙桥、泥江口为二级交通中心。

(3)汽车站建设。规划在沧水铺征地50亩,总投资2000万元,建二级汽车站,以一级站的标准设计。

(4)城际铁路建设。配合搞好长常城际铁路建设,搞好两处中间站(沧水铺、衡龙桥)的选址、建设。

2自来水厂建设

投资1000万元,新建牌口、新市渡自来水厂,投资3500万元,改建泉交河、八字哨、欧江岔、泥江口的自来水厂,每个水厂日产水量2000吨。

3电力设施建设

加强电源保障,坚持以大电网供电为主,以110KV、35KV主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配电网改造,加强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建110KV兰溪变电站、110KV高新变电站、110KV舟山变电站、110KV鱼形山变电站、110KV龙岭变电站、改造升级欧江岔变电站。

4邮电通讯网络建设

提高邮电通信水平,大力发展多媒体接入网,全面实现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重点建设高速宽带传输工程、联通c网工程、邮政信息网工程以及农村支局所扩容工程,加强邮政处理设施建设。

5燃气工程建设

完成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建制镇仍以罐装液化气及燃煤为主燃料,农村以煤炭为主,大力推广沼气。

6市场建设

新建岳家桥镇、新市渡镇的集贸市场,总用地面积60亩,总投资3800万元

7特色街区建设

沧水铺镇除将三一九国道、云峰路改造升级外,将教育路做重点建设,打造成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商业样板街,统一立面造型、层高、颜色、屋顶风格。提质、扩容和发展好兰溪镇的商业步行街。

8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现状污水处理主要是工业企业自行简易处理,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或通过沟渠排入河流、湖塘。为了适用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加快“两型”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十二五”期间规划在撇洪新河、志溪河(泥江口镇、新市渡镇)、兰溪哑河中游(兰溪镇)各建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已上报),期末年污水处理能力平均达到150万立方米,建排水管网60公里。

规划到2015年底,兰溪、泥江口、新市渡等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其它乡镇达60%以上,再生回用率平均达60%以上,管道覆盖率达85%以上。

9环卫设施建设

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分类收集,改造现有简陋的露天垃圾中转站,建设一批具有压缩功能的密闭式垃圾中转站,到2015年全区将建中转站15座。

投资2.5亿元,选址新建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扩建会龙山白鹤山垃圾填埋场,新建沧水铺白马坝垃圾处理厂。

10生态环境建设

结合“两创”要求,设置城市街头绿化、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空坪隙地绿地、道路带状绿化等多处小型公共绿地。每个乡镇规划建设1个以上绿化广场,1条以上绿化街道和1块以上街头绿地。

11公益性设施建设

(1)教育:每个乡镇建好1所公办幼儿园,完成中小学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以及校安工程的隐患排除、整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2)文化、体育广电:建立区级文化娱乐中心,并延伸至村。规划各村结合村部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在沧水铺镇、兰溪镇、衡龙桥镇建立科技馆,并在其他镇普及推广,推进城镇社区、部门单位和农村健身场所建设。

(3)医疗卫生:完善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建立责任明确、有效约束、运转协调的机制,到2015年使全区城乡群众享有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4)民政事业:完成城区和乡镇社区办公楼建设,新建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区光荣院(供重度伤残军人集中居住),推进农村五保对象危房改造。

12旅游产业建设

依托长株潭客源市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突出山水城市、南洞庭湖水上游览与益阳旅游商品特色,发展观光旅游。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继续推动以花乡农家乐为龙头的乡村旅游发展。

五、“十二五”城镇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1.完善村镇规划体系,迅速完成区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年),做好统筹规划,尽快完成城际干道、新S308线村民建房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村民公寓式安置房建设,年底必须完成沧水铺、泥江口、欧江岔、兰溪、八字哨等五个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与报批,完成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快编制沧水铺镇、兰溪镇、衡龙桥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

2.提升规划水平。高起点、宽视野编制城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和导向作用,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划公示、规划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加强赫山城镇特色研究,提升规划水平。

3.加强规划执行管理。坚持城乡规划例会制度,并增加专家评委,坚持一支笔审批。加强规划管理,认真落实《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区、乡两级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查违控违长效机制,强化规划执法,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制度,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创新

探索建立城镇建设资金保障机制,转变城镇建设投资方式,着力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基点,吸纳社会投资为主的新方式,对民营大企业参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享受当地城建投公司一级土地开发的待遇,继续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大力引进异地资金,提供专项贷款和财政贴息,鼓励民营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来赫山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民间融资管理,扶持和规范各类担保机构,推动民间资本安全进入市场。

(三)深化市场统筹机制创新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对农民工购房、经商、就业提供税收优惠,放宽务工人员的入户条件,在户籍、入学、保险等方面一视同仁,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在一段时间内不收回承包土地,探索推进“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的“两分两换”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四)深化城镇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不断完善城镇日常管理制度,加大巡查、督查力度,要有计划地对重要地段开展集中整治,推进集中定点经营,减少占道经营和扰民现象;要坚持民本理念,堵疏结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摊点推行定点经营;要推进市政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城镇推广城区清扫保洁进入市场化运作聘请清洁公司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推行行政监督与新闻单位监督等制度,形成全力,倡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五)强化组织领导与考核

1.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制定年度城镇建设计划,定时调度城镇建设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区直各部门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3.建立城镇建设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按年对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部门单位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