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益阳市泉交河镇委员会 益阳市泉交河镇人民政府 关于抓紧抓实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的 通知

信息来源:泉交河镇 作者:泉交河镇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索引号: 4309030009/2023-1741643 发布机构: 泉交河镇 发文日期: 2023-03-27 17:36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中共益阳市泉交河镇委员会

  益阳市泉交河镇人民政府

  关于抓紧抓实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的

  通  知

  各村(社区),镇属驻镇部门单位: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粮食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实现粮食生产“两稳两扩两提”的目标,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现结合我镇实际,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系列论述、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契机,全面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健全粮食全产业链,为全面建设农业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3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2.61万亩,产量在5.54万吨以上,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100%,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64050亩以上;完成统防统治服务面积9.5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6.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8万亩(粮食),实现农药化肥分别减量1%、0.5%,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

  三、工作重点

  (一)严守耕地调优种植模式保面积。一是扛起耕地保护责任。贯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用途管控,持续开展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推进耕地恢复,力争全年恢复耕地800亩。严格制止耕地抛荒,对存在连片抛荒3亩以上或累计抛荒超过1亩现象的村,取消其该年度的涉农奖励;存在连片抛荒5亩以上或累计抛荒超过2亩现象的村,取消其年度绩效评先资格以及其分管领导、驻村干部该年度的评先评优资格。二是抓实早稻集中育秧。扶持、发展和壮大早稻集中育秧主体,鼓励村组联合建立应急育秧点。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连栋塑料育秧大棚,推广育秧新模式、新技术;充分发挥智能化育秧工厂和催芽密室的育秧能力,提升早稻集中育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全镇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积达到5.2万亩,力争全镇早稻播种面积在5.7万亩以上。三是持续优化种植模式。山区在宜双则双、应种尽种的基础上,发展一季稻+油菜模式,探索推广再生稻+油菜的模式。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田埂、严格管控区发展旱杂粮、大豆等粮油作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00亩以上,力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0.8万亩以上(其中油菜面积0.8万亩),在泞湖桥村、恩塘村、新林村严格管控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片,确保严格管控区全部退出水稻种植。

  (二)推行良田良种良法稳产量。一是建良田稳产量。全镇全线推进高标准农田6.4万亩,已在建设的3万亩,今年下半年继续建设3.4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确保亩均投资标准达到3000元以上,因地制宜实施“小田改大田”,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和建设质量。二是选良种稳产量。推广“早专晚优”品种搭配模式,早稻重点推广湘早籼45号、中早39、中嘉早17等品种,中晚稻重点推广臻两优8612、农香42、泰优390、玉针香、荃优粤农丝苗等品种。依托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其中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达1万亩。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或合作社开展湘早籼45号、中早39号等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展示示范,将我镇打造成种业小镇,争创国家常规稻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三是推良法稳产量。大力开展“早专晚优”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示范创建,集成推广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深松翻耕、科学管理等配套绿色增产技术,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强气象预测预报,重点防范春季倒春寒、秋季寒露风等灾害性天气。加强草地贪夜蛾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确保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提品质。一是全面推进农药减量。大力推广翻耕灭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和新药剂示范推广,着力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全面推进化肥减量。持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探索畜禽粪污还田模式,实现粪肥还田面积1.5万亩以上,消纳粪肥0.5万吨以上,有效减少化学基肥用量。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引导发展绿肥生产,有效提升耕地地力,着力减少化肥用量。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健全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地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着力净化农田环境。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还田和离田,加大秸秆焚烧查处力度,全力助推 “蓝天保卫战”。四是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广撒施生石灰、镉低积累品种替代、喷施叶面阻控剂等“六改”安全利用措施,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推进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优先发展旱杂粮生产。加强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监督检查,加大稻谷重金属例行监测,推进稻谷溯源管理,确保粮食生产质量安全。

  (四)健全粮食产业链条增效益。一是推进规模化生产。持续推进土地数字化改革,规范土地流转,科学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省级、市级、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引导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继续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广“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推广农田“管家”模式,引导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机育、机插、机抛、机防等先进技术,发展智能农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四是推进订单化生产。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发展精细化加工;健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高效产业化、订单化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落实三级书记抓粮食生产责任制,健全镇级领导联点机制,建立镇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的包干责任制,将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到村、到组、到户。各村要切实扛稳粮食生产主体责任,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工作专班,健全党总支书记亲自抓、包片村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镇制定对村的相关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高位推进粮食生产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价格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推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完善“惠农担—粮食贷”金融扶持政策。用好涉农补贴资金,加大对双季稻种植、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集中育秧、机具累加、社会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稻油(稻肥)模式、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推广、品种提纯复壮、重点区域(样方点)、粮源基地建设、改变耕地用途的耕地恢复种粮、新建连栋塑料育秧大棚等补贴力度。其中:1.对种植双季稻的每亩补贴不低于70元;2.对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按大田面积每亩补贴不低于20元;3.对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贴10元;4.对2023年新恢复的耕地每亩补贴800元(按区自然资源局相关文件执行),对非农化、非粮化耕地于2023年恢复种粮的每亩补贴300元。

  (三)加强技术服务。组建技术指导小组,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在线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实到田到户。突出大户联点服务,对100亩以上种粮大户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切实帮助种粮大户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积极探索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集中育秧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核实,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夯实农资保供。建立健全农资应急调度保供机制,开展淡季化肥储备补贴,积极引导农户提前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准备到位,鼓励种粮农户互换稻种,确保早稻生产种子用量。要扎实开展“湘剑”护农行动,加大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化肥等行为,保障农民利益。

  (五)突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各类自媒体、流动宣传车、广告标语等方式,线上线下宣传粮食生产形势、惠农政策和粮食安全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好粮食生产典型推荐和宣传,将种粮农民纳入“最美系列”评选范畴,将粮食生产好经验、好典型、好事迹,及时推介到中央、省、市、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全面营造粮食生产良好氛围。

  (六)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粮食生产考核和督查约谈机制,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在国家、省、市、区督查检查粮食生产中,被发现问题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村,视情况对其党总支书记、包片村干部处以通报、约谈、问责、免职等处分;对未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村,取消其年度绩效评先资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