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6-15
赫山区基层政务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领域 > 城乡规划

益阳市泉交河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泉交河镇受污染耕地 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泉交河镇2021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工 作 方 案

 

根据省、市、区相关要求,为做好我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目标任务,有效管控耕地土壤环境风险,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受污染耕地合理利用与风险管控,重点针对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隐患,强化政策引导,落实有效措施,不断改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21年底前,完成我镇30009.47亩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465.51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工作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实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

三、应用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为重点,兼顾优先保护类耕地,全面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以镉、砷等重金属为重点,兼顾铅、铬和汞等重金属,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类型、农业发展特点和农民意愿选技术措施,逐步构建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确保安全利用率达标。

(二)分类施策,风险可控。以确保农产品达标生产为目标, 针对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及其主要污染物,分类选择实用的安全利用技术,构建适用于本地的技术模式,并分区推广应用,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加强农产品监测,及时优化调整技术措施。同步加强农业投入品与治理修复材料的质量监管,严防二次污染和减产等生态风险。

(三)技术可行,经济高效。各村根据农业生产布局、耕地土壤污染程度与主要污染物、农业种植与生产管理习惯等,合理配置防控措施确保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布局,确保耕地安全利用与高效农业绿色发展。

三、分类施策

(一)优先保护技术。重点加强监测,严控新增污染,进一步提升地力,主要推荐以下技术。

1.推行秸秆还田与种植绿肥。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秸秆还田,同步推广紫云英(红花)、油菜(黄花)和满园花(白花)“三花”混播技术和绿肥种植模式。

2.增施有机肥。重点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g/kg以下的耕地,增施商品有机肥,提升土壤缓冲能力与环境容量。

3.推广中碱性肥料。推广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钾、硝酸钙、钙镁磷肥及其复混肥等中碱性肥料,逐步减少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酸性肥料的施用;酸化土壤尤其是土壤pH<5.5的耕地,施用石灰等碱性材料,防治耕地土壤酸化。

4.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配比营养元素,优化施用方式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示范推广减量增效施肥技术。

(二)安全利用技术。鉴于我镇耕地土壤污染物以镉为主,提出以下针对性安全利用技术。

1.种植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种植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降低稻米镉积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镇政府应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土壤污染程度、农民种植习惯、病虫草害防治等情况,引导种植户自行购买适用的镉低积累品种。

2.优化水分管理技术。田间水分管理可调节土壤的pH值和Eh值,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与积累。根据《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田间水分管理技术规程(HNZ143-2017)》,其技术要点如下:(1)排灌系统要求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开展灌区塘堰库坝以及田间排灌沟渠等的清淤与提质改造工作,确保稻田排灌系统畅通。(2)田埂标准实施田埂维修与加固工程,确保田埂坚固结实,以防坍塌、漏水、跑水。(3)灌溉水质及水源基于南方镉污染稻田的生产实际,灌溉水中镉的含量要严于现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即灌溉水中镉含量小于0.005mg/L。选取灌溉水中镉含量符合上述水质要求的水源作为镉污染稻田的灌溉用水。(4)日常管理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田面保持的水深及其允许及时灌水和排水。确保水稻全生育期淹水灌溉降镉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地,并强化田间日常巡查工作,即: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内允许的缺水时限要求,定时巡查田面水深,当水深达不到该生育期要求时,需及时灌水;当水深超过该生育期要求时,应及时排水。按时排水晒田。分蘖末期不用排水晒田,可通过提高田面水深的方式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在水稻完熟期(即收获前7-10天)内及时排水晒田,以保证田面适当硬度、不妨碍水稻机械化收割;在冬闲期间要确保排水晒田,以防止长期淹水诱发稻田次生潜育化。

表1 水稻不同生育期田面水深及允许缺失限

水稻季别

项 目

水 稻 生 育 期

返青  分蘖期

分蘖末期 至孕穗期

扬花期

灌浆期

乳熟期

蜡熟期 及以后

 

早稻

水深/厘米

3~4

5~6

4~5

4~5

3~4

自 然

落干

允许缺水

时限/天

<2

<1

<1

<1

<1

 

晚稻

水深/厘米

4~5

6~7

5~6

4~5

3~4

自 然

落干

允许缺水

时限/天

<2

<1

<1

<1

<1

 

中稻/ 一季稻

水深/厘米

4~5

6~7

5~6

4~5

3~4

 

自 然

落干

允许缺水

时限/天

<2

<1

<1

<1

<1

注:《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田间水分管理技术规程(HNZ143-2017)》

3.土壤调酸技术。提高土壤pH值可快速降低土壤镉的活性。施用时期可选择在当年第一季水稻移栽前或中稻、晚稻收获后的冬闲田或秋冬作物种植前施用石灰,并结合土壤翻耕使石灰类材料充分与土壤混合。在安全利用区区级集中推广区泞湖桥村3000亩、奎星村1000亩施用石灰,实施费用按110元/亩的标准补助。施用方法优先机械化施用,也可人工撒施。将石灰均匀地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翻耕深度至少应在15cm以上。

表2治理酸性镉污染稻田石灰(Ca0)建议施用量

单位∶千克/(亩 ·年)

 

土壤镉含量范围

 

土壤 pH值

土 壤 质 地

砂壤土

壤 土

粘 土

1-2 倍筛选值

(含)

<5.5

100

150

200

5.5-6.5

75

100

150

2倍筛选值以上

K 5.5

150

200

250

5.5-6.5

100

150

200

4.叶面阻控技术。喷施富锌、硅、钙等水溶叶面肥,有效阻控镉向稻谷运移,降低水稻镉的积累。在水稻分蘖盛期后段、灌浆期前段,选择晴朗天气均匀喷施。对安全利用区17165亩由政府采购,种植户自行施用叶面阻隔剂。

5.翻耕改土技术。主要针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通过深翻耕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耕地表层土壤与污染物含量较低的下层土壤充分混合,从而稀释整个耕作层土壤污染物含量,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可按照《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深翻耕改土技术规程(HNZ142-2017)》执行。深翻耕实施的时间、周期和深度等需根据当地土壤污染程度和耕作层厚度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选择冬闲或春耕翻地时,无需占用农时。翻耕深度一般控制在18-20厘米。注意事项∶(1)不适用于潜育性和沙漏性稻田;(2)翻耕改土后2-4年内应浅耕、旋耕或免耕;(3)在施用石灰、钝化剂等修复材料之前进行;(4)不宜连年实施,3-5年翻耕一次。

6.科学施肥技术。适当施用生理性中碱性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可缓解耕地土壤酸化,增加土壤环境容量,降低水稻对镉等重金属的吸收积累。生理性中碱性肥料主要包括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钾、硝酸钙、钙镁磷肥及其复混肥等中碱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主要包括含钙、镁、硅、锌等元素的肥料。可参照《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水稻施肥管理技术规程(HNZ145-2017)》实施。

7.秸秆离田技术。指导农户通过移去秸秆,逐步减少耕地土壤重金属总量。秸秆离田技术应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结合,做好秸杆用途管理,严禁露天焚烧、抛沟河,防止污染转移。该技术也适用于砷污染及镉砷复合污染耕地。

(三)严格管控技术。在严格管控类耕地(红区)465.51亩全部退出水稻生产,严格管控产出农产品超标风险,同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按300元/亩的标准补助给种植户。对重度污染耕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自愿”原则,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种对目标污染物(如镉、汞、砷、铅等)不敏感的高效经济作物或者进行休耕。在休耕区域,采取深翻耕、种植绿肥、艾叶、植物修复等休耕治理技术措施进 行治理式休耕;在改种区域,依法划定水稻禁止生产区域,全面推广替代种植镉低积累瓜果、油料作物、棉花、多用途桑麻、花卉苗木、设施农业等农作物或生物质高粱等镉富集植物。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切实把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各村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由行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体系,高位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镇农业综合服务心负责督促指导村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对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进行督查调度和考核评估。村要细化本行政区域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开展入户调查和建立工作台帐,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 中推进区,推广轻中度污染耕地“六改”农艺措施和重度污染耕 地严格管控措施并落到实处,完成好目标任务。

(三)建立工作台账。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根据我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与加密调查点位信息,将本次调整分解的受污 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农田丘块,确认到具体种植经营主体和农户。相关村要准确摸清受污染耕地的经营现状、落实的主要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等基本情况,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台帐,确保2021年底前完成治理工作任务。

(四)强化宣传培训。相关村要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宣传教育,普及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营造保护土壤环境质量的良好氛围。分批多频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尽快提高村级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安全利用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农民职业教育平台,加强对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增强经营户和经营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其主动接受并配合污染治理技术措施落地。

(五)加大资金支持。镇人民政府建立耕地污染防治资金投 入长效机制,统筹相关涉农财政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大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持续稳定支持,其中镇财政统筹安排资金统一采购叶面阻控剂,并按属地原则,镇、村组织喷施。同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加大立项争资力度,积极向中央、省级争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相关项目。

(六)严格调度考核。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继续纳入对相关村年底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村级要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明确专人按要求及时收集、整理辖区内工作进展情况,并于每月24日下班前报送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股。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城乡规划
一级事项 规划编制 二级事项 乡规划及同级的土地利用规划
公开时限 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 公开方式 主动
公开依据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公开主体 泉交河镇
公开层级1 县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两微一端,公开查阅点,政务服务中心
公开层级2 乡、村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