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产业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信息来源:龙岭产业开发区 作者: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索引号: 4309030009/2023-1837383 发布机构: 龙岭工业集中区 发文日期: 2023-09-11 09:40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益阳龙岭产业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龙岭现代建设新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0“一区带多园”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41.6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4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3.32亿元、财税收入12.5亿元,分别比2016增长167.0%、93.4%、59.6%、110.0%。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291.65万元/亩、单位面积土地税收产出强度20.37万元/亩、年底工业税收占比为89.02%、工业集中度为72.5%、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2.12万元/人。完成高新企业增加值94.5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6.1%。

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累计引进项目305个,建成投产企业241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56家、上市公司4家。园区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发展局面,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企业36家、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企业12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企业38家、纺织产业聚集企业25家、食品产业聚集企业21家、新材料产业聚集企业18家

企业培育稳步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由2015年的98家发展到2020年的156家。“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各类项目85个,合同引进域外资金342.9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园区重点发展了3+3的产业支撑格局,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三大辅助产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中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大辅助产业包括食品加工、新材料和轻工纺织产业。

产城融合高效推进。顺利推进碧桂园、中交世通新城、集美东方、宝基风华等高档小区建设;失地农民创新创业2000余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3亿元,共计建成大小纵横标准化道路19条,建成了排水、路灯、供电,供水等基础配套系统。产城一体安置安居20000余人。

制度保障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平台公司顺利完成去行政化改革,资产资本运营走上轨道。完成资管委整顿,共撤销8个资管委和5个社区,新成立了光明、长坡、漆家桥等8个社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更新改造项目208个,共完成工业投资198.3亿元以上。

创新体系强劲夯实。入园企业拥有专利技术达700多项,湖南著名商标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聚集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9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成为全市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区域。投资1.5亿元建设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

第二节 发展环境

面临十分复杂的发展环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龙岭工业园区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视察,提出了“三高四新”的新定位、新目标,为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部”、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益阳东接东融的步伐加快,赫山区打造“五区一高地”成效明显剧增。

新历史时期面临新挑战。园区在资源环境、产业链的发展、竞争要素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领域还需加强建设;就业、社保、教育、医守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

 

第二章  整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速打造“一地五区”(区域发展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旅融合标杆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现代治理先行区),以统筹园区功能定位、产业选择、项目布局和资源配置为抓手,以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为牵引,搭建大平台、完善大配置、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集聚全产业链,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构筑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园区产业新体系,戮力促进园区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全面建成一个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的工业新城,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项目决策领域的主体地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发挥对园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凝练、配套开发建设的引导作用,搭建良好的支撑平台,营造有力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环境。

统筹创新,开放合作。把握“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把握“一带一路”“一带一部”建设战略机遇,融入“湖南自贸区”,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产城融合,共享发展。提高园区内部和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完善商业休闲等服务设施,提高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文化功能,进一步提升园区软实力。

着眼长远,稳固底线。守住平稳增长、安全生产和青山绿水三条底线,追求绿色与崛起并重,生态与发展共赢。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站稳人民立场、把握群众期盼、办好民生实事、凝聚群众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紧紧围绕创建“五好园区”,久久为功落实如下战略:

(一)到2035年的战略定位。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创建湖南融欧融非的新高地。

(2)益阳融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桥头堡。

(3)益阳对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的先行区。

(4)成为湖南西线工业走廊的新高地。

5)构建湖南产城融合经济模式的新标杆。

(二)到2025年的战略定位。

逐步建设成为湖南自贸区和长株潭经济板块先进制造业的副中心。

(1)重点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和世界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名片。

2)着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心。

3)创建国家级千亿产值国家级益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4)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50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五好园区”的创建为发展抓手,努力实现如下发展目标。

(一) 2035年的发展目标

1)统筹空间发展,做到规划定位好。

整体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赶超长沙高新区2020年的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名片,建设湘中地区制造业高地。

①找准产业定位。着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心。创新发展生物医药特色产业,打造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完善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以数字产业经济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②优化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园区国土空间规划,严守国土空间“三条红线”,将园区发展空间全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科学规划园区生产、服务、居住、生态用地比例,合理确定园区产业聚集区、人口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分区,提升园区土地节约集约指数。

③提升用地质效。严把招商入驻项目质量关,制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对入驻项目的用地、产值、税收、固投等经济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根据资金到位、建设进度等情况合理确定土地供应量,引导企业提质增效。

2)增强引领带动效应,做到创新平台好

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35年,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5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70个以上。建设湖南第一个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展厅,打造10家“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示范基地

②建设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电容器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华翔、华慧上市工作,建立园区上市企业后备库,推动8家以上企业规改股、股上市。

③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实施龙岭汇智行动,建立高端人才智慧库,着力引进急需专业性人才,争取市区优秀人才到园区挂职锻炼。依托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建设好现代智造业培训中心。实施“11518”工程,与10所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联姻,重点支持100家企业的人才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进行培训和科研投入,每年专利获评和运作不少于100件,每年人才知识贡献不少于80亿元

3)全面构建产业生态,做到产业项目好。

①产值发展目标。规划预测在十四五发展期间产值达到1500亿;在2030年产值突破2500亿;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园区产值在2035年突破4000亿大关。

②产业发展目标。围绕主特产业,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包装、食品加工产业链打造成为6个百亿级产业。主导产业的建成企业380家左右,产值达到3600亿元。

③高质量发展目标。园区规划至2035年的开放产业总产值为3000亿元。

4)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做到体制机制好。

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行“身份档案制、职务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园区中层及以下工作人员打破行政、事业编制、雇员身份界限,全部参加竞争上岗,实行职务聘任和双向选择。

②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深化园区机构改革,优化园区内部管理架构,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推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行政和经营分离,强化扁平化管理,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突出市场化导向,推行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③实施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突出资本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和乡友招商,加强对基金招商、并购招商、第三方招商、众创孵化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的探索运用。

5)优化营商环境,做到发展形象好。

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园区事园区办”等改革,实现办事材料在现有基础上平均再压减25%以上,平均法定办理时限提速率达90%以上。

②建设绿色低碳园区。2025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约50%,规划将2035年的碳排放量控制在55万吨

2、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

1)整体目标。

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着力培育30个十亿级以上企业,建立10个以上具有湘中地区领先水平的本部经济基地,全力发展打造千亿级园区,跻身省级园区前列,争创国家级园区,五年建成一个新龙岭,把龙岭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创新发展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协调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标杆区。

2)具体目标

①规模发展目标。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

——产业发展目标。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包装、食品加工6个百亿级产业。

——质效发展目标。本部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20家以上;技工贸易总收入1000亿元,税收达到35亿元。衡龙新区技工贸易总收放达到600亿元,税收达到2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70%,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总值比重提高到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到GDP总值的15%。

②招商引资目标。实际利用内外资产占赫山区引资总额的70%以上。2021年至2025年,龙岭工业集中区本部累计引进项目2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250亿元以上,年均达到50亿元以上。衡龙新区引进项目5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③科技创新目标。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到2025年,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0家以上,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2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50个以上。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重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数字化设计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

④节能减排目标。万元GDP能耗控制在1吨标准煤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水、废气处理率达到100%。

⑤产城融合目标。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园区内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日趋完备,教育医疗、商务服务、职工住宿等设施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章  功能和产业布局

第一节 总体发展格局

1、到2035年全力构建“一核五带五区”的发展格局。“一核”是产城融合核心区;“五带”就是长张高速经济带、长益高速复线经济带、银城大道经济带、石长铁路经济带、国道319经济带;“五区”就是衡龙智能制造区、沧泉综合经济区、清溪大健康循环经济区、岳家桥5G技术聚集区和欧江岔量子科技示范区。

2、2025年加快构建形成“一园三区”发展格局。以龙岭片区面积231.94公顷,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生命科技产业;龙泉片区面积247.39公顷,主要发展5G数字经济、食品加工;衡龙新区面积790公顷,近期规划3000公顷。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3、中长期对外实现四个融合。一是以一核三极融合一带一部和西线经济走廊。即以龙岭本部为核心,带动衡龙新区、沧泉片区与兰溪片区三个增长极,建设湖南西线园区经济新高地。二是以三区三特色融合省城先进制造高地。龙岭片区、沧泉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衡龙片区紧靠先进制造大局和大势,突出抓好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三是以一园一带融合湖南自贸区。突出衡龙新区和银城大道经济带的资源优势,持之以恒,全力打造“材料科技小镇、未来科学芯城”,与自贸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四是以四片四区新融合全市东部经济板块。以客天下项目为依托,打造宜居、宜学、宜养生功能区;以“三华”为龙头,打造工业核心地带;以金科地产、三医院、碧桂园为带动,打造赫山区城市中心地带;以关山路为中心,打造益阳副商业中心圈。

 

第二节 产业发展布局

1、龙岭本部。强化电子信息、中医药产业,推进产城融合。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园,形成两大产业与轻工纺织业协同发展的局面。到2025年,将园区打造成全球铝电容器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特色园区,形成湖南省最大的纺织技术产业园区。

2、衡龙新区(科技芯城/材料小镇)。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到2025年,将园区建设成中南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3、沧泉片区。将沧泉新区建设为新型建材发展区、文旅康养休闲综合服务区,辅以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综合经济高地。到2025年发展成为益阳市最大的新型建材特色产业园区。

 

 


第二篇

 坚持开放引领,全面建设先进制造高地

第四章  扩大内外开放

第一节 积极对接国家大战略

(一)加强与欧洲合作加快推进中欧(益阳)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创新模式带动产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园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和上下游产业"走出去"。在园区运营中,争取引入了解欧洲市场的运营方来参与管理。

(二)开放与非洲合作积极开展“敲门招商、以商引商、活动招商”,加大对非洲经贸合作招商力度。抓住湘非经贸合作平台,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双边、多边交流活动,取得最大合作效益。

(三)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大力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推动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对接,建设对接大湾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强化人才交流合作。

(四)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考虑在产业园区内设立沿海产业部门,专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利用靠近沿海城市的优越区位条件,加强与沿海企业产业链分工,促进沿海产业转移集聚。

 (五)全面融入湘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全省新能源基地和长株潭的产业拓展承接基地,并重点建设长株潭—益阳—常德产业发展带,即依托长益常高速引导城市群制造业沿线布局和拓展,建设西线工业走廊重要高地。

第二节 主动融入区域大合作

(一)加快湖南西线工业走廊产业协作加强与湖南西线工业走廊各园区合作,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园区主业特色、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配套和发展优势,科学规划,统筹西线工业走廊园区空间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合作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及食品制造等若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全面对接湖南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园区应抢抓机遇,力争成为自贸区配套产业基地,重点引入自贸区信息技术、新型光电、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龙头企业落户园区。

(三)推动园区对接长株潭经济圈充分发挥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品牌,在搭建创新平台、攻关技术难点、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与长株潭在省内开展双创合作。依托园区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助力完善长株潭电子信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共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第五章  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发展华翔翔能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企业,从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自动化装备、工业信息化、工业物联网等方面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此打造高端智能机器设备全国生产基地,建设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以汉森制药、津湘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深加工,构建综合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华中地区重要医药生产及配送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以艾华集团、万京源电子为龙头,加快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依托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湖南省最大的电子器件产业中心。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5G智能制造。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以数字产业经济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工程机械、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实现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智能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先进材料提升工程。以华慧新能源、鼎一致远、晶博太阳能、江南石墨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为龙头,面向芯片靶材、碳材料、光伏、风电、新型建材、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前沿新能源新材料,加快形成创新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推动超级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的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及营销;推进传统材料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突出衡龙新区和银城大道经济带的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材料科技小镇、未来科学芯城”。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扶持口味王槟榔、益阳茶厂、黑美人茶业等现有骨干企业,继续招大引强、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食品加工企业。瞄准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品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

—轻纺产业。以吉祥家纺、凯特密欧为龙头,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管理和新模式,推动传统纺织服装企业业完成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建设成省内纺织生产重要园区。

—包装产业。依托成美塑业、管子包装等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包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高新专业包装基地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打造智慧之都

第六章  科技赋能,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

(一)实施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撑。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赋能作用。重点建设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以艾华、万京源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面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全国最大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制造基地为基础,通过5G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为制造业转型赋能,建设国家级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监督检验中心,将龙岭打造国家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与智能制造的示范平台。

(二)数字化企业支撑服务保障和营商环境。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三)新经济建设为抓手以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瞄准数字经济上下游及其配套企业,实施精准招商,不断壮大园区数字经济生态圈。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优化更新,使企业从单机生产向网络化、连续化生产转变,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开展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基础性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化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实施;培育一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面向重点行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对接,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推进存量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注重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并举,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提升计划,加强龙头型项目引进。

第三节 加快智慧园区建设

2025年,园区信息化实现业务全覆盖、政务全模式、管理全流程和服务全响应。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物联感知网络实现统一部署。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非涉密政务数据全面开放,政务数据开放度达80%。跨部门数据共享畅通,数据中心对政务系统的接入率达95%。利用政务通办理业务占比70%,纳入信用平台企业占比达98%,应用数据挖掘、融合分析等智慧决策的部门占比达50%。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应用体系的居民通使用率和企业通使用率分别达到98%。

 

第七章  创新驱动,推进企业双创和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节 全面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一)深入实施人才战略。依托“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扶持计划。

(二)加快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优势学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对培养对象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

(三)着重引进各级各类高端人才。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机制,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金融等紧缺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

第二节 构建国际一流创新平台

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着力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依托以艾华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依托园内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集群现有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引进和培育综合性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等研发机构,推动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建设“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过程服务与支撑体系,促进小微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第三节 全力构筑创新服务高地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构建区域性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教协同创新,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专业服务制度,打造创新服务的高地。

第四节 打造新时代的创客天堂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大力发展创业金融,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零成本,创新无极限”的环境。打造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篇

坚持协调共享,全面创建产业新城

第九章  加快产城融合,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突出乡村振兴的主导地位。加强乡村振兴对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发展定位的科学设计,形成产城相互融合的“全域发展”规划体系。

二是突出基础配套的主导功能。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缓解“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促进产业发展,弥补产业缺失的现状,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的主导位置。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对外合作 交流,做精做强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园区功能和基础配套,实现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将园区打造成益阳市赫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域。

第二节 统筹一二三产和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园区文旅融合新格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动文旅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立足益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握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高质量发展新导向、科学技术新飞跃,新创全省园区文旅品牌。

第三节 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园区工业大道以南、关山路以南、319国道以东、迎宾路两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调规工作。加快建立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探索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行业应用试点,在重点区域开展 5G 规模组网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逐步实现 5G 规模部署和产业应用。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第一节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一)综合治理水环境。实施最严格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和清单管理制度。高标准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衡龙新区污水处理厂。

(二)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退二进三”等引起的土地用途变更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清查和达标验收工作。推进重点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工作,提高土壤自我修复能力。

(三)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加快推进第二危废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危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对危险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力度。

第二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一)着力开展“海绵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基础设施实施海绵化改造。

(二)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主线,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理念。

第三节 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园区预计在2025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约50%,规划将2035年的碳排放量控制在55万吨。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高质量幸福生活

 第一节 完善社会民生事业建设

(一)妥善解决居民安置问题。2025年,全园新增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园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5万人,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总数15%)。

(二)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网络。加快园区到市中心的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园区至周边城市、乡镇公交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园区交通便利性。

(三)加快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园区与周边地区对接通道建设,启动和建成衡龙新区接宁乡高铁站、新区接大河西道路等3条道路建设工作

第二节 加快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二是构建社区治理新方式,完善社区治理主体。三是搭建社区服务新体系,加快民众联络所建设步伐。四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形成标准化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五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六是强化法治园区建设。


第五篇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十二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装,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三高四新”战略,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市决策部署。

第十三章  健全规划和机制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